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

上師專訪

節錄自新加坡「琉璃坊」佛化生活雜誌
2005年6月 第三十一期

欲度眾生先無我

善觀緣起隨緣行

訪廣學多聞的淨蓮法師

  “我發願能講三藏十二部。無論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的經論,我都希望我能夠很圓滿的學習,很圓滿的教授。我覺得這些都是佛法,它應該是很完整的體系,不應該分割。”

  看著那張介紹淨蓮法師的海報,我暗自驚歎,怎麼這一位藏傳阿尼懂得這麼多。她並非白髮蒼蒼的長者,但卻是一位精通三藏,對佛教的各個宗派也略有研究的法師,稱之為廣學多聞也不為過。

  親自拜會了淨蓮法師,看著她那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目,法師留心地聽我那一字一句的發問,回答時所發出的笑聲卻又是那麼的爽朗明亮,這時,我被這位修行者吸引了,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麼一位廣學多聞的法師呢?

  一心就是為了要出家

  法師于1951年出生於臺灣。1981年畢業于臺北國立藝專美工科,同年開始于十方禪林書院學習佛法五年。法師表示接觸密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,當時法師還是一名在家人,對佛法的探索及研究是非常熱誠的。就在法師去尼泊爾朝聖旅遊時,埋藏在心裏多年的出家種子也隨之綻放。法師笑說:

  “當時,我想出家想到晚上都沒有辦法睡覺,一直對自己說我明天一定要出家。”

  1988年法師在機緣巧合底下於尼泊爾隨頂果欽哲法王出家。出家後,法師先後親近敦珠法王、貝諾法王、卡盧仁波切、聽列諾布仁波切等上師學法,法師顯教密教的修學共有三十多位上師。1991年,法師便積極投入海內外各地的弘法工作。

  “我本身學很多,也有興趣多學。對我影響最深的,就是南懷謹老師。我29歲開始學佛,在十方叢林書院聽課,他是那裏的導師,也可以說是我顯教方面的啟蒙老師。

  跟南懷謹老師學了五年

  還未出家前,淨蓮法師就在十方叢林書院研習佛法,那裏設有大學部和研究部,當時法師不是正式生,但是因為本身對佛法的熱誠,她從早到晚所有大學部和研究部的課都會出席。據法師表示,白天有八堂,晚上則有兩堂,一天就上十堂課。一個學期後,結算這筆學費,其數目是讓人咋舌的,但這並沒有嚇倒一心求法的淨蓮法師。

  “我跟南懷謹老師學習了五年,他所有的課我都有聽。我一接觸南老師就覺得很相應了。”

  不久,淨蓮法師的舉動被教務主任發現了。他覺得納悶的是:這個人真的那麼富有嗎?從早聽課到晚上,難道她不用工作嗎?她怎樣維持生活?於是,教務主任把法師叫到事務處去,想瞭解她是怎樣的情況。

  當時被問及這些問題時,法師表示自己有興趣鑽研佛法,每個月的學費還應付得來,生活也還算過得去。法師當時是以爬格子為生,寫過小說、散文、新詩,還有藝術報導。她一有空就寫稿,靠稿費為生。教務主任聽了也於心不忍,因為靠寫稿為生也並不容易,他就和南懷謹老師商量,讓法師來上課,但不須要交學費。南老師聽說有這麼一位好學的學生,也答應了這個要求。

  回報南老師的栽培

  “我很感激南老師。我就發願,將來我有成就,一定要好好的弘法利生。所以我一出家,就馬上弘法,這都是為了報師恩。我覺得我就是要好好修行,好好的把佛法弘揚出去,才能回報南老師對我的栽培。因此,不管多麼累,我都堅持要上課,教授佛法。”

  此外,上課時南懷謹老師時常強調要行菩薩道就一定要懂五明,五明即是聲明、工巧明、醫方明、因明及內明,南老師本身就精通五明。淨蓮法師學習五明也是受到南老師的影響,

  “他時常說,做人心量要很大,廣學多聞,這樣才有利益眾生的能力。我是一個很聽話的學生,所以我什麼都學。”

  在淨蓮法師眼中,南老師雖然是在家居士,但對她來說南老師就是一位大成就者。

  “他是我修行的榜樣。我發願能講三藏十二部。無論小乘、大乘、金剛乘的經論,我都希望我能夠很圓滿的學習,很圓滿的教授。我覺得這些都是佛法,它應該是很完整的體系,不應該分割。”

  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

  佛教有那麼多法門,而人的一生畢竟是有限的,我們一般人都忙於俗物,不可能樣樣都專精,樣樣都涉及,像淨蓮法師這樣廣學多聞,也的確不多見。藏傳佛教曾推動一個打破四大教派的利美運動,鼓勵大家不分教派的廣博學習佛法。

  大寶法王就曾經表示他以前也很信服利美運動,而努力學習四大教派的法,但最後還是決定放棄,因為實在太累了。他說道:“每個人都是利美運動的支持者,我也是。然而一枝主幹可以分成許多枝幹,但主幹畢竟只有一個;一輪明月可投影在各處水中,但月亮畢竟只有一個。”

  淨蓮法師則覺得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,有些人的根性比較適合專修,一門深入;有些人的根性,就喜歡廣學多聞,不會產生矛盾衝突。她尊重個人選擇。提到一名初學者學習佛法是應該從哪一部經典著手,又或者學習哪一種法門時,法師認為:

  “我還是覺得這得看個人的因緣,個人的根性來決定。他自然會碰到學習的法門以及和他有緣的上師。”

  淨蓮法師在新加坡弘七年,每年來新加坡四到五次。法師覺得這個地方具有非常大的潛力,這裏的人心地善良,對護持佛法盡心盡力,法師相信這裏是一個能培養很多成就者的國家。

  “我在臺灣也有上課。臺灣可能是因為氣候的關係,有四季,臺灣人性格上比較含蓄,有風度。而新加坡四季如夏,這裏的人讓我感覺比較熱情、活潑、可愛。新加坡人比較直接、坦白,這種特質就是修行人的性格。”

  看著介紹淨蓮法師的網頁,法師題了這一行字“欲度眾生先無我,善觀緣起隨緣行”,我想,這就是法師弘法利生的理念。學佛能夠廣博,能夠利益別人是很好的一件事;學佛能專修,修正自己,所帶給別人的影響力也是難以估計的。而這一切就像淨連法師提到的:依我們個人的因緣及根性來決定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