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

★不費力的覺知

徒:在嘗試保持覺知的過程中,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好像…

師:很用力?

徒:對。

師:這樣就錯了,不用用力。

徒:可是很輕鬆的時候,會好像抓不到?

師:沒有要抓,因為它一直都在,你一注意的時候,它就在了,你不必特別要去抓它。保持覺知的意思,就有點像提醒的作用,不然你的心就去忙別的了,當你的心一回來,那個覺知它就在了。

所以,它本來都在,是你把它忽略掉了。現在要做的是:你知道它現在就在,是這個意思,沒有其他的動作,它本來就在了。

徒:可是很短?

師:因為你心又去忙別的了。

徒:提醒之後,不能持續地安住在當下,所以又跑掉?

師:對啊。你一注意它就在了。因為它沒有跑掉,是你的心跑掉,覺知都在。我們上課時說過,雖然它一直都在,可是當我們散亂、昏沈、掉舉的時候,就不能感受它的存在。現在就是說,你要覺知它的存在,這樣子。

它其實沒有這麼難,就好比說你走路時,為什麼不會踢到、絆到,就表示你那個警覺心一直都在,只是多跟少。我們大部分都是沒有辦法完全的覺知,都是一點點、一點點這樣子。那為什麼大部分不見了?就是因為昏沈、掉舉、散亂,所以只有一點點覺知。

其實它一直都有,即使是睡覺的時候,有人叫你,你也會回應啊,表示說那個覺知它沒有睡著,肉體睡著,覺知它不會睡著。

徒:所以一般人他只有少分的覺知力?

師:對啊。就是沒有辦法完全的覺知,才會讓煩惱進來。完全覺知的時候,煩惱是沒有辦法進來的,對不對?即使進來,也因為有覺知,於是它就消失了,所以我們才會說它消融在覺知之中。因為覺知的成分大一點,煩惱就小一點。如果以一百分來講的話,一開始可能只有五分的覺知,和九十五的煩惱,如果覺知力再強一點,煩惱會越來越少,慢慢就有五十分、六十分、七十分、八十分、九十分的覺知,到最後煩惱也沒有了。就是這樣子的一種狀態而已,不用特別要把它怎麼樣。

徒:所以它自動就沒有二元對立?

師:對啊,因為是現量,現量就沒有二元對立。安住在當下,那個當下也是沒有二元對立,當下也是完全的了知、覺知。所以不管用什麼名詞,覺知在當下或安住當下,都是同樣的意思。當你知道了以後,這些名詞也不用了。

其實每一樣都是覺知力,只是我們有參雜著煩惱,還有分別執著、很多東西在裡面,可是覺知從來沒有消失過,不然你沒有辦法過生活啊。如果沒有覺知,你怎麼知道現在要做什麼,你怎麼知道從你家來到這裡,到不了的,那也沒有辦法把飯吃完,也沒辦法講那麼多話,這全部都覺知力啊。所以我們才會說它一直都在,只是比例的問題。每個人都有,沒有就死蹺翹了。

徒:比如說我現在已經煩惱起來了,我知道我快要發脾氣了。

師:看著它,它就消失了。

徒:你繼續保持看著它,它就會消失?

師:對。

徒:可是當我看的時候,還是覺得我有二元對立。

師:因為你還記得那件事情,我們上課的時候有講一個重點,就是你看著你的貪或瞋,而不要看你瞋的對象,那個是重點!因為你看著你瞋的對象,你看著讓你生氣的那件事情,那個瞋就很難消失,因為會越想越氣啊。所以說你看著那個貪的本身就好,不要看對象。你看著貪,貪就消融了。看著那個貪、欲求,不要看那個你貪的對象,它才可能消融掉,你一直想著它,是不可能消掉的。


★於病苦中保持覺知

(一)

徒:有一位老菩薩平日念佛,也挺樂觀的,但現在生病了,醫生說要開刀、要洗腎,老人已經八十多歲,不想這麼辛苦,想求往生,說要再等等,可是在醫院躺了幾天都沒往生,又好不了,全身浮腫,兒女都勸他照醫生的建議,但她堅持不肯,就希望趕快往生,心裡又煩,現在連念佛都念不下去了。像這樣,又老、又病、又走不了,兒女也擔心。換做是我們,這時候是不是就依照醫生的建議,然後保持覺知去做,是這樣嗎?

師:沒有,保持覺知沒有說一定要怎樣。保持覺知就不管你開刀,還是不開刀,都有覺知,重點在這裡,而不是做什麼。

徒:可是醫生要她決定。

師:都可以啊,重點是你不管做什麼事情,你都有覺知在這個上面,重點在覺知,而不是你要怎麼做。

徒:如果她保持覺知,結果是決定不開刀、不處理,是不是就繼續保持覺知,等阿彌陀佛來接她?

師:不是,你弄錯了,什麼是保持覺知,你沒有搞懂,你以為是有保持覺知,所以才知道要怎麼做,不是那個意思。保持覺知的意思,不是說你就有智慧來抉擇你要怎麼做,而是在面對任何境界,做任何決定的時候,你念念都有覺知。所以從你生病,下決定開刀或不開刀,整個過程,你都念念有覺知。

重點不在你決定怎麼做,不論開刀或不開刀,如果你沒有覺知的話,都是很慘,所以重點是:你是不是做任何事情,當下都有保持覺知,重點在這個。

不是因為你有覺知之後,你才知道你要怎麼做,不是,不是在說這個,那個不叫覺知,而是分別的智慧,跟覺知沒關係。

徒:那如果保持覺知的話,醫生建議他開刀,那她清楚明白地決定開刀,或不開刀,都是保持覺知,是不是?

師:不是,保持覺知跟你的決定沒關係。還是回到那句,任何情況之下你都有覺知,所以跟你做什麼事情沒有關係。

徒:所以如果保持覺知,她應該念佛念得下,因為她平常就念佛啊。

師:對,重點在這裡。保持覺知的話,她不會煩。因為煩就已經沒有保持覺知,已經落入二元對立了。

徒:就開始想說:我如果洗腎,就……

師:對,就生起一大堆煩惱,如果有保持覺知的話,痛歸痛,還是不會影響到她的心情。

徒:這樣我比較清楚了,就是不管她決定怎麼做,都無關緊要,重點是要念念保持覺知,該做什麼還做什麼?

師:對啊。所以那些活到一大把年紀,一旦有病痛,就說我要趕快走,那都是不對的。

徒:師父說有病本來就要看醫生?

師:要盡力,然後隨緣。該怎麼做,你還是要做,該了的還是要了、該還的還是要還,沒有違背因果。

徒:病痛就是讓我們了一個業障,消一個業障。

師:對。所以她那個該還的沒還,該了的沒了,然後就說要趕快走,那就拖在那裡,她沒完啊,該了的都還沒了啊,業力不讓她走啊。

徒:那就更著急,就更煩,就更嚴重?。

師:對啊,因為她不想留嘛,留是不得已,在那裡就很辛苦。所以這個是錯誤的,一個深信業果的修行人,她應該是念念可以安住在當下,不管她是怎樣受報,怎麼樣的身心的狀況,她都應該有這樣的能力。那這樣的能力從哪裡來?從覺知來的。保持覺知,你就有面對苦的能力、受報的能力,而且都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然後心不動、不受影響,這樣子才是有覺知的功夫在裡面。

徒:假設她最後是決定不動刀,只要她念念保持覺知,那麼,最後不管她怎麼往生的,多久走,這樣也可以?

師;對啊。

徒:醫生說不開刀不行,那我就開,我還是念念覺知。

師:對啊。

徒:所以最後她能活多久,或者是開了死了,還是念念覺知,沒有關係?

師:是的,你終於明白了。所以一定不是先有覺知,才決定對錯。

徒:我分分秒秒都有覺知,那你要什麼,我就隨緣。隨眾生的緣,隨我自己的業緣。

師:對。

徒:所以她應該每天還是很快樂、很高興?

師:對,沒錯。她該哪個樣子,還是那個樣子。那才沒有墮到二元對立裡面,因為她不快樂就是墮到二元對立。

徒:因為她想到兩天要去洗一次,還給子女這些勞煩,那乾脆我不要弄了,趕快阿彌陀佛來接我。

師:那就是人家欠的要還啊,該照顧她的,還是要讓人家照顧,她跟子女之間的業緣也是要了。

徒:師父剛剛說老人家生病的時候、很苦的時候,就急著想要往生,這樣是不正確的、是不對的。老人家尚且都不可以,年輕人也不可以因為查出來癌症末期,就想幾天不吃不喝,念佛求往生,這樣也是不對的。

師:對啊。

徒:可是自古以來還不少這種,不見得生病,可是他就覺得自己好像死期快近,於是念佛念個三天、七天,求往生。

師:那個是預知時至,和現在講的情況不一樣,這是說自己不想面對、不想活。

徒:還是師父剛講的,他就保持覺知,那麼病苦也不會影響他的心情,還是跟平常一樣?

師:對啊,應該是這樣。

 

(二)

徒:假設說一個人生病了,他該看中醫或西醫,會遇到什麼醫生,病會好起來、還是會惡化、死掉,都有他本身的因緣?

師:對。都是因緣果報的展現,我們就是盡力隨緣就好了,不用操太多的心在上面。

徒:因為冥冥之中就有他的業緣在遷轉。

師:就是佛來也沒用。

徒:所以他就是保持覺知,用功修行?

師:對啊。想那麼多也沒有用。

徒:事情該怎麼發展,還怎麼發展?

師:對。每個好心人都想說怎麼樣去幫他,七嘴八舌,害他都不知道該怎麼辦,一個叫他看中醫、一個叫他看西醫,一個說要開刀、一個說不要開,吵死他了。等一下又有人說有偏方、什麼祖傳秘方給他,都是來添亂。

徒: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緣果報的展現,我們就尊重這個因緣,然後隨緣盡力、盡力隨緣

師:有盡力就好。如果沒有盡力,只是乾焦急,又偏在宿命論那邊,所以還是要盡力,剩下就隨緣。這樣就沒有什麼好擔心、操煩、遺憾的。

徒:多好,不用操煩的境界多好!

師:本來就不用操煩,都是自己找的。


★ 語默動靜皆現量

徒:師父說保持覺知,是現量不是比量,可是跟人講話時,我一定要比量,不然怎麼講話?

師:不會。從頭到尾我都是現量跟你們講話的啊。

徒:現量怎麼能講話!?

師:可以啊,那就是已經轉識成智了,轉八識成四智,所以該怎麼講就怎麼講,那是般若智慧,是善分別。比量只是分別而已,沒有「善」,「善」是現量的意思。

徒:如果沒有成就的人怎麼辦?

師:要練習啊。

徒:熏修嗎?

師:對啊,你盡量保持熏修的時間長一點,我們修定也是在修這個,就是讓它的時間更加長,因為不再一直地虛妄分別妄想,要轉識成智也會更容易。

所謂的現量無分別,重點就是在這裡,就在訓練這個覺知。因為保持覺知,最後就是本覺現前。那你說本覺現前時,你會不知道、不清楚嗎?一定清楚,這時就沒有第六意識的比量,因為覺知已經變成般若智慧了,所謂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就是在形容這個。所以不是說「我如果要很清楚,一定要有分別」,不是的,只要是有般若智慧,你就會很清楚,而且又沒有落入比量。

念念保持覺知,境界來的時候,自然就可以現量反應,而且那個是很正確的,我們凡夫都是比量了半天,然後都還是錯的。

徒:還煩的要命,然後一直胡思亂想。

師:心也沒辦法清淨,又判斷錯誤。

徒:看錯又作錯事,苦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