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正面思考,不壓抑的修行
師父主張修行不要壓抑,包括對自己的欲望與習氣,也要正面給予疏通,而且從不給學生壓力,讓學生適性、自在地隨師修行。
徒:這樣的話,想上網就上網、想交友就交友,對修行並沒有幫助啊?
師:比如說你喜歡吃麵包,你就給我連吃幾天的麵包,每餐都吃,吃到看到它就想吐,那才有滿足。因為你喜歡麵包,那是欲望的種子沒有被滿足,就是我們講的匱乏感,對麵包的匱乏感一直沒有被填滿。所以你要一直吃,吃到它被填滿,然後不會再對沒有麵包吃有遺憾,你就不會再想麵包,是這樣子。
其實它是在填滿我們內心的匱乏感,只是每個人表現在不一樣的東西上面而已,不是麵包的錯,都沒有錯。所以內心裡面的那個匱乏感,我要這個、我要那個,每個人要的不一樣,不論他要什麼,其實都在填滿他的不足,說穿了就是這樣。
所以我們講欲望的時候,一直都在講這個重點,其實它就是那個匱乏感,夢到自己在買麵包,一定是曾經想要吃沒有吃到,那就是壓抑的結果。所以我們才說不要壓抑,你高興一口氣吃十個,就吃它十個,吃到想吐,這樣很快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一直吃,每餐都吃,別的不准吃,只能吃麵包,只要你想吃你就吃,一直吃到不想吃,那應該就OK了。一直壓抑它,那下一世就變成麵包蟲,直接泡在裡面,隨時張口就有。
像那個喜歡看家具展、設計展、逛特力屋的,也可以去啊。去觀察人家的創意、發明是好的,可以培養將來弘法的創意,激發我們創造力的潛能,對自己的修行,也會有新的想像力。像從事藝術的,就一定要有創造力。(師父以前在學時,教設計科的老師,就要他們多去逛街,刺激他們的創造力及想像力。)
所以,修行不要壓抑,而且經常要正面思考,不是說沒有優點,硬要正面思考,本來別人的創意就是可以激發我們的想像力、創造力、生命力。沒有生命力的人,是沒有創意的。
因為你這一世有壓抑、有遺憾,想做而沒有去做的事,它會跟著你去輪迴。就是說如果你對什麼事情有很大的遺憾,它就會種到你靈魂的深處,帶著那個遺憾的種子再去投胎。那個遺憾會生生世世一直跟著你,因此每一世在那一點上,你都會覺得遺憾,除非哪一世把它完成了。所以它的影響不只是眼前很短的時間,而是生生世世,那個種子都會一直跟著你,那個影響很深遠。
因為它非常的微細,一般人沒辦法觀察到。而且大部分人都很會壓抑自己,很會忍耐,他不曉得那會有副作用,到某個時候就會爆開,我們看到很多忍到最後,不行了,一爆出來就非常嚴重,那可能就是跟著他好幾輩子的種子。看起來沒什麼事情,他竟然瞬間爆發,你就知道那個力量真的很可怕。
所以什麼事情都不要太勉強,想做什麼就趕快去做,然後心不要有遺憾,這樣就不會有匱乏、被壓抑的感覺,不想做的不要做,想做的趕快去做,這樣心中才沒有遺憾,才會舒坦。會覺得內在好充實,就容易開悟,每天法喜充滿。心情好,氣脈也開了。
有了健全的身心,才可能修行成就。如果心中有那麼多的遺憾、不足、壓抑,那是不可能成就的,因為脈輪全部都塞住了,從上面一直塞到最下面,每個脈輪都塞住。事實上,只要有負面情緒,脈輪就不可能通暢。
徒:但像師父這樣,從來不給弟子壓力,永遠有耐心地等候弟子的成長,要有很大的忍力?
師:就是要像虛空一樣,沒有什麼不能包的。所以心一定要像虛空,你才能夠全部都包容。不管他今天犯了多大的錯,還是怎麼樣,全部都要包容。必須真的是平等心看待,心裡面沒有分高低,說:你比較壞、他比較好,沒有,真的做到平等心你才真的做得到。
而且心裡面沒有糾結,因為長久糾結也會生病。所以一定要是真的,真的可以包容,沒有任何壓抑。
徒:這也是修行力的表現,真正可以做到,不是表面功夫?
師:對。要真的做到,才不會有副作用。因為你壓到一個程度,一定副作用就出來了,你沒辦法持久。壓到不能壓就更慘。就會把所有看不順眼的人全部叫過來,然後一個一個把你心裡面的OS詞,堆積了很久的話,全部都把它講完。
★轉動心念 恢復健康
徒:師父出家前,曾以氣功治癌症病患,但師父說過,癌症是長期情緒累積的結果,那氣功治病是什麼原理?
師:氣功可以當下讓他好像比較舒服一點,沒辦法完全治癒。因為有一些病是因為氣脈阻塞,氣功就可以幫他這個部分,可是心理的部分就沒辦法,氣功幫不上。
徒:所以還是保持正面思考,然後不要壓抑?
師:對,就能保持氣脈通暢
徒:有些病人,醫生已經宣佈他只剩三個月、半年,他但還是活下來了,是為什麼?
師:就是他有轉念。
徒:而且完全的轉?
師:對,因為他想說反正我要死了,就放下,放下以後就開始好了。之前就是因為放不下,然後很多糾結的地方。
徒:所以還是要看他轉念到什麼程度?
師:那有的人他過不了關,就是因為他沒有轉念,一直負面思考,那種很快就死了,大部分就是這樣子。
徒:所以還是看那個心念?
師:對啊,心念轉了其實就轉了。
徒:因為師父說細胞就是:你念頭怎麼想,它就怎麼轉?
師:對啊,每個癌細胞就是你心念的結果,那你心念轉了,癌細胞也轉了,就是這樣子。
【覺知】
★成就者的覺知
真正的成就者,無論行住坐臥,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保持在覺知當中,沒有入定、出定的差別,或者晚上睡覺、白天醒著,乃至於臨終都沒有差別,都是一件事,保持覺知,安住在當下,所以到最後就是串連我們所有的修行。醒夢一如,因此他臨終才會有把握。
★覺知與止觀
徒:如果止觀修不來,用覺知的方法也可以成就嗎?
師:保持覺知,它其實也是修止觀,安住就是修止,覺知就是觀,就是智慧,到最後就是般若。這個法門其實也是在修止觀。但不一定要盤腿,也不一定要修四禪八定,又可以成就的法門。
徒:要修什麼法門其實也都可以修成?
師:對,定慧到一個程度,你要修什麼都很快。
徒:念佛也很快?
師:對。
★覺知與四禪八定
徒:覺知這一法,不用走四禪八定就能成就的意思是?
師:你要有大圓滿見,那個見地。就是說你的自性裡面本來就圓滿成就的,這個是大圓滿見。必須要這樣子百分之百的相信。
你的自性就是佛啊!本來就圓滿成就的,就是因為一念無明,才變成後面的亂七八糟。那你現在要回歸是很容易嘛,因為本來就是。
徒:那無明容不容易破?
師:容易啊!因為無明本無,本來沒有的,你破什麼?那我們的自性是本來就有的,那你怕什麼自性不現前?本來有的!那個本有的就讓它顯現,本來沒有的就本來沒有。
徒:也不用去破?
師:對啊,這樣是不是就很快?這就是大圓滿見。無明本無,不用破,本來就沒有。菩提自性本來有,本來自性就是佛,本來有的,就讓它顯現就好了。那你相信,有這個見地,相信你的自性本來就是佛,它就顯了,當下就是了。很簡單,不用再什麼三大阿僧祇劫,當下就是了。
徒:所以大圓滿的見地是沒有所謂三大阿僧祇劫?
師:沒有。
徒:沒有時間相的觀念?
師:沒有。
徒:那不是就太好了嗎!
師:時間相也不可得,本來就很好啊、本來就很快啊!
徒:那也不用證到欲界定?所有的定都沒有,也沒關係?
師:自性本定啊!
徒:喔!
師: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禪定,六度十波羅蜜都本自具足,你修什麼修!自性現的話,通通現,全部圓滿具足了,所以本來圓滿具足、本來圓滿成就,那就是大圓滿,本來圓滿成就。所以這個見地很重要,你有這個見地之後,本來就是啊。
徒:那為什麼修大圓滿的人,他們還是有修禪定?
師:沒有。它自性本來就是定的。菩提自性,本不動搖,那你就安住在自性中,那就是最厲害的定了,不用透過四禪八定。像首楞嚴大定也是這樣,自性本定,那個不是修來的,本來就是定的。因為沒有生滅,就是定的,本不生滅、本不動搖,那不是最厲害的定?那你還什麼禪定!是不是很好笑?都安住在自性裡面,本來就是定的,就好了。
徒:這是大圓滿的正見,修法就是師父現在在帶的,保持覺知、觀虛空?
師:對。
徒:另外一條不是四禪八定的路?
師:對。
徒:有希望了!
師:你安住在本覺當中就是了。
徒:就是你只要保持覺知,本覺就會現前?
師:對。本覺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自性。我們自性本來就是覺悟的,就是本覺,本來覺悟的。本來覺悟,就沒有無明;本來沒有無明,所以無明本無。那就是了,大家就是了嘛。你再想就都不是了,第二念開始比量就都不是了,就當下是現量的,自性就現前,本覺就現前。
所以我們之前覺知的訓練,它就是一個慢慢帶領我們,可以契入目標,本覺現前。那就是我們講的本來就圓滿的,本來就成就的、本來就具足、本來就沒有動搖的。
徒:那這個跟禪宗很多像用棒喝方法,狂心息滅而開悟…
師:我們沒有悟不悟的問題,禪宗碰到大圓滿就遜掉了。
徒:那為什麼說禪宗跟密宗的大手印很接近?
師:對啊,我們看到最後好像都很接近。可是入手不一樣,因為我們是覺知的訓練。禪宗沒有啊,就是叫你參話頭、還是在那邊照而默、默而照,也不知道有沒有照到。方法不一樣,好像比較難、不具體。
徒:抽象、沒有次第?
師:對。默而照、照而默,還是無明一片。那你還不如覺知,因為你覺知力越強,那自性的光明就一直顯現、一直顯現,就是我們配合明點的觀想,慢慢顯發。那其實就是我們自性的光明,我們自性的光明顯一分,無明就破一分,它其實是同時的。就好像光明一來,黑暗就不見了。所以我們那個明點越亮,無明自然就破了,就不用再去破無明。
所以它就是直接讓我們的本覺現前。有這個方便,讓我們觀想明點,不然我們還不知道本覺在哪裡,現在有一個東西可以抓了,又覺得很具體。
★覺知與真如
徒:覺知跟真如本性是一樣的嗎?
師:不一樣,覺知不等於真如本性。只能說覺知是真如本性的作用、功能。
徒:那什麼時候才能相等?
師:自性現前的時候才能相等。
徒:當見到自己本性的時候,就不會再回去了?
師:對。那時候,覺知就等於般若,般若是本自具足的,那時候才可以等於。
徒:等見性之後,就等於那個本覺?
師:對。就是完全的覺悟,完全的了知。所以覺知就等於是自性了,這時候才能相等。那一般人也有覺知,但是沒有辦法保持,因為還沒有見性,本覺還沒有現前,所以不能說這個時候等於真如。我們練習覺知是要讓本覺現前。
★ 覺知是自性的功能
徒:師父以前講過見聞覺知中,眼見色不在外境上?
師:那個能見的功能不在外境上。
徒:那個也是我們真心的起用?
師:對。覺知都是自性的功能。
徒:如果第六意識分別了?
師:就落入二元對立,那就是識的作用。
★覺知與如來藏
徒:如來藏中,所謂「真如在纏」,是指眾生的部分?
師:對啊。在纏,纏就是煩惱。
徒:我們本來有真心本性,可是不會起用,都是見聞覺知的當下就分別執著下去了?
師:對。那為什麼加一個「如來」,就是真心是眾生本自具足的,但是因為無明還在,所以它就被覆蓋了。
徒:那如來藏有沒有講已經見性的?
師:有,還有一個解釋,說如來藏就等於真如。
徒:那在凡夫身就是不等於,它就是真如在纏?
師:對。那你見性之後就是了,你的如來藏就是真如了。
徒:所以它的範圍是比較廣?
師:從凡夫到見性成佛,都可以用這個名稱,所以它就是很容易被混淆。
★覺知與念佛
徒:念佛時也可以保持覺知?
師:做任何事都可以,它從來沒有消失過,從事修行、不修行它都在,因為覺知的當下是沒有二元對立。日常生活也很好用。用在修行的任何法門也是很快就成就。用覺知來修這個法門,更快。念佛也更快念到一心。
徒:如果先有了大圓滿見,然後保持覺知念佛,也可以證到大圓滿?
師:對啊。本來就都是相同的,是我們的分別執著把它切割成這個法門、那個法門,然後世間、出世間,就一段一段切,都是我們的二元對立切出來的結果,本來就是圓滿的啊。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回到那個本來就是圓滿的狀態,那就不會切了,就不會再分別執著落入二元對立。
徒:有些淨宗大德說,念佛法門其實是結合《楞嚴經》中念佛圓通與耳根圓通這兩者。那麼,耳根圓通的反聞聞自性,跟保持覺知一樣嗎?
師:反聞聞自性就是保持覺知。那個修行裡面是有很強的覺知力在裡面。
徒:但是如果你保持覺知的念佛,要成就大圓滿,那還是一開始要有大圓滿見?
師:對,不然你不曉得口訣在哪裡。
★覺知不同於制心止
制心止不一定有覺知,提高警覺、安住在心識,只是第六意識保持現量無分別。而覺知它最後就是般若智慧,覺知等於本覺,是我們的本覺現前、是智慧的覺照,範圍比較廣。前面只有止,覺知除了第六意識現量無分別止的功夫還有慧。
★覺知與南傳禪法之區別
(一)覺知普遍一切時
徒:如果我手動時,腳也在動,那覺知要放在哪裡?
師:那是南傳的方法,仔細觀察每個動作,是在訓練覺知。
徒:特別去練習?
師:對,那是一種訓練,不是教你平常要這樣子,那就不會吃飯了。(註:在南傳禪修中心,用餐時,每一舉箸、夾食、送食入口、咀嚼、吞嚥,都以很緩慢的速度進行。)
我們所講的大圓滿是沒有時段的區別,大圓滿的教導是:覺知隨時都在。因為它隨時都在,所以你每個當下的身體的動作,妄念生起、說話的時候,都是念念分明,保持覺知才能念念分明。到這時就不再去分了。
一開始我們會去分外在的境界,那是因為覺知還不能保持,所以我們就分段練習,到後來,就是覺知隨時都在。每個當下,從內在到外在,你都清清楚楚,因此,你覺知力會越來越強,包含你現在身體裡面的細胞微妙的變化,呼吸、心跳都能覺知,越來越強。
(二)兩種覺知,成就不同
南傳的禪修也常常強調正念,也講覺知,內容好像跟大圓滿很像,可是它的覺受是不一樣的。
南傳的覺知,是指動作的覺知,是我們身的狀態和心的狀態,就是身受心法,四念處的覺知而已。就這樣而已,就是沒有把覺知力再擴大,它覺知的訓練是趨向解脫的,可是我們的大圓滿是可以見性的。
比如說:觀明點,明點其實就是代表我們的本覺。覺知的訓練,可以讓我們的本覺現前,也就是可以開悟、見性的意思。用這種練習覺知的方法,很快就能開悟。
大圓滿可以破無明,四念處沒有辦法破無明,它是可以斷見思惑,趨向解脫,所以差很多。因為他們覺知的範圍只在身心,沒有擴大,它那個法念處也是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的範圍而已,也是身心的範圍而已,沒有超過這個範圍。因為要趨向解脫,無論是思惟、還是覺知的訓練,這樣的範圍就可以解脫了,所以他們沒有講到行六度、十波羅蜜,那些都不用講,你只要這樣子訓練,就可以解脫。雖然都叫做覺知,但是訓練的內容不一樣。
★ 保持覺知 現量傾聽
徒:有時聽別人訴苦時,自己也覺得很苦,又不知道要怎麼幫他?
師:聽眾生訴苦的時候,保持覺知,安住在當下,沒有二元對立,只是聽著他說,就不會跟著他苦。如果有苦的話,就覺知苦,看著它,任何情緒都會跟覺知一起銷融。
保持覺知地聽,讓自己不落入二元對立。如果一面聽,一面比量的話,就是二元對立了。聽的時候,該回什麼就回什麼話,可是你的心都沒有動,這就是善分別,還是現量,沒有落入比量。第六意識已經轉成妙觀察智,就可以回答的更好、更明確,都是他需要的。可是我們還是沒有落入二元對立。眾生的種種苦是他的業力使然,不要讓自己陷入焦慮之中,這個是重點。
我們能想到的,有盡力去做就好了,其他都是因緣果報的展現,沒有什麼是非對錯。
★ 讓情緒消融於覺知中
徒:情緒生起時,怎麼處理?
師:還是保持覺知就好了,因為你情緒一起,覺知就不見了。對不對?你覺知一找回來,情緒就消失了。就是這樣,對每個當下的狀況都很清楚。我們從頭到尾都有覺知,它都沒有消失過,只是忘記它的存在。它就是我們本覺的一部分,是我們本覺的作用,也是我們自性的作用,它本來有這樣的功能。我們的自性不會死,死亡只是一種現象,一種生滅無常的現象而已。
★ 消業
(一)保持覺知 任運消業
徒:精神不好時,腦筋像塞住一樣,講話也詞不達意,就會著急上火。
師:不要用力去想,等到業消了,自然就好了。不要太去在意消業的過程,還是保持覺知,安住在當下。
(二)遠離二元對立
與冤懟相處時,能夠了知是受報的過程,那就會心平氣和一點,但是這只是作還債想而已。如果能保持覺知、安住在沒有二元對立中,都是現量沒有比量,那些煩惱都不會現起,這樣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。只要有對立,就是已經離開覺知了。
保持覺知就是你知道,但是沒有煩惱,因為你沒有落入二元。可是你一比量,就是離開當下了。念念在當下、保持覺知,當作咒語來念。
因為是我們自己落入好壞、好惡等等的二元對立,才會對別人有意見。這就好像看惡人在造業,看了太生氣了,不知道這都是業力在牽引。應該是要充滿了菩提心、要很憐憫的看待眾生,這樣才是正思惟。因為眾生的業力就是討債還債,痛苦折磨這樣才報的完,真正的菩薩在旁邊不會有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