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

  云何無明?善男子!一切眾生從無始來,種種顛倒,猶如迷人,四方易處,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;譬彼病目見空中華,及第二月。善男子!空實無華,病者妄執。由妄執故,非惟惑此虛空自性,亦復迷彼實華生處。由此妄有輪轉生死,故名無明。

  長行的第二個重點,是說明「無明本無」(無明本來是沒有的)。內容有兩個部分:先說明什麼是無明,然後再顯示無明本來空。

  為什麼要先說明什麼是無明,然後再顯示無明本來空呢?因為前面說「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」,但什麼是無明?眾生不知道,所以佛要先說明什麼是無明?佛說「永斷無明」,眾生聽了,就會以為有一個無明可斷,等到全部斷盡了,「方成佛道」,所以佛要接著再顯示無明本來空。

  我們先說明什麼是「無明」。

  云何無明?

  什麼是「無明」呢?無,就是不;明,就是覺。所以無明,就是不覺。因為一念不覺,才有無明。我們雖然有本覺的明,卻沒有始覺的照,所以說不覺。這是說,我們的圓覺自性,雖然本來清淨光明,但是因為沒有始覺的智慧,去照破無明本來空,所以說不覺。十二因緣的一開始就是無明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六入……一直到生老死,所以,無明是生起輪迴的根本。因為無明,以為有一個「我」,有我,就有貪瞋癡煩惱,所以無明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本。

  「無明」在不同的經論,有不同的名稱。在《成唯識論》或者是《百法明門論》,叫做「癡」。癡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「根本不覺心」,我們剛才講的一念不覺,就是癡的意思。這最初一念的妄動,叫做獨頭生相無明,一切宇宙萬有,就是由這一念生相無明開始的。「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宇宙萬有就這樣形成了。所以無明,又是宇宙萬有的開始。有的經裡面,叫做「迷」。迷,就是迷真起妄,把妙明變成無明,把性覺轉成妄覺。

  在本經叫做「顛倒」。

  善男子!一切眾生從無始來,種種顛倒,猶如迷人,四方易處。

  這就說出了眾生的顛倒。

  「善男子」。佛又開始要說重點了,要大家注意聽啊!

  「一切眾生」。這邊的眾生,包括了九法界的眾生。九法界,就是世間的六凡,還有出世間的三聖。世間的六凡,是六道輪迴的凡夫,因為還有枝末無明,還沒有破我執,所以不免分段生死;出世間的三聖,是聲聞、緣覺、和權教的菩薩,因為沒有見到圓覺本性,還有根本無明,還沒有破法執,所以不免變易生死。只要無明沒有斷盡,就不免要輪轉生死。

  「從無始來」。這是想要追究無明的起緣。無明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?本來一切眾生的圓覺真心,和一切如來是無二無別的,只因為這一念的妄動,才有無明。那麼,這一念的妄動,是怎麼開始的?一般說一件事情,一定有開始、有結束,但是,這一念的妄動,沒有辦法說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,所以叫「無始」。一念迷,就是無明,沒有開始;一念覺,就是妙明,也沒有結束,無明就是這樣沒有根由,沒有最初的相貌可得,所以叫「無始」。

  「種種顛倒」。一切眾生本來是覺悟的,現在卻迷了,所以叫顛倒。什麼叫顛?什麼叫倒呢?心識狂亂,叫做顛;背覺合塵,叫做倒。我們一般說這個人發顛了,就是說他心識已經狂亂了,所以,心識狂亂,叫做顛。倒,就是倒過來了,法身是本有的,我們不認,卻認四大假合的幻身,是我們的身體;真心是本有的,我們不認,卻認妄心是我們的心,像這樣背覺合塵,就叫做倒。

  妄心,是第六意識,或者叫緣慮心,都是同樣的意思。第六意識、緣慮心、或者妄心,它都是生滅的,真心是沒有生滅的,真心天天在用,但我們不認識,只把妄心當作是我的心。

  凡夫有四榮顛倒,二乘有四枯顛倒,所以說「種種」。四榮顛倒,是所謂的四顛倒:非常計常、非樂計樂、非我計我、不淨計淨。四枯顛倒,就是常計無常、樂計非樂、我計無我、淨計不淨。二乘人明白一切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的,沒錯,可是因為沒有見性,所以沒有見到真心,真心是常的,他只看到妄心,沒有看到真心,他只看到無常相,沒有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「常」,所以他是常計無常。還有「樂」,涅槃是究竟的安樂,他沒有看到,只看到輪迴是苦的、一切是非樂的,所以他是樂計非樂。還有「我」,法身真我,他沒有看到,只看到四大假合之身,是無我的,所以他是我計無我。還有淨計不淨,他說一切是不淨的,我們的色身是三十二不淨物的假合,這是因為他沒有見到涅槃究竟的清淨,所以才會淨計不淨。這就是種種顛倒的內容。

  「猶如迷人,四方易處」。這是比喻顛倒。因為顛倒的意思很難明白,所以佛就用比喻來說明。什麼是顛倒呢?顛倒的情況,就好像有一個人初來乍到一個陌生的地方,因為迷失了方向,把東當作西,把南當作北,這就是「猶如迷人,四方易處」(好像迷失方向的人,把東南西北改變了方向。易,是改變的意思)。

 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。

  這是解釋顛倒的相貌,因為顛倒,所以妄認。

  「妄認」,就是不應當認而認。因為無明顛倒,所以才會迷真認妄,執妄為真。妄認,就是執為「我」,執四大為自己的身相,執六塵緣影為自己的心相。

  「四大」,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。我們的身體,就是四大假合所成的,皮、肉、筋、骨,屬於地大;津、液、精、血,屬於水大;全身的溫度,屬於火大;氣息的出入、手腳的運轉,屬於風大。

  「為自身相」。這個身體,屬於四大的假合,本來無我。為什麼本來無我?因為四大是因緣所生,空無自性,所以是無我的。但眾生迷失本來清淨、平等的法身,而妄認四大假合之身,為自己真實的身相,執為實有。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身相呢?其實不生不滅的法身,才是我們真實的身相。

  什麼是「六塵緣影」呢?我們六根面對六塵的時候,第六意識馬上生起分別,就有喜歡、不喜歡,所以我們的第六意識,這個緣慮心,是隨著六塵才有的,對不對?六塵境界現前的時候,緣慮心就有;六塵境界不現前,譬如我眼睛閉起來、耳朵關起來,緣慮心就不生起作用,這說明什麼呢?緣慮心是隨著六塵而有的,它們之間的關係,就好比如影隨形,六塵如形,緣慮心如影,所以叫做六塵緣影。

  「為自心相」。這個緣慮之心,只是隨著六塵生起、消滅,有六塵,緣慮心就生分別,沒有六塵,緣慮心就不生分別,它是隨塵起滅,塵有則有,塵無則無。這說明什麼呢?說明緣慮心,並沒有它的自體。我們卻把它當作是自己的真實心相。什麼才是我們自己的真實心相?那個不會隨六塵起滅,本來不生不滅的真心,才是我們自己的真實心相。可是一切眾生,就是迷失本來妙明、寂滅的真心,而妄認緣慮之心為自己的真實心相,執為實有。這種情況,就好比有一顆晶瑩剔透的摩尼寶珠,你能夠說出它是什麼顏色嗎?晶瑩剔透就是它的顏色,青色放在它前面,它就反映青色;黃色放在它前面,就反映黃色。可是愚癡的人,就說摩尼寶珠是青色、是黃色。摩尼寶珠比喻我們的真心,青色、黃色比喻六塵緣影,一切眾生迷失自己的真心,而妄認六塵緣影是自己的心相,也是如此。

  妄認身、心以為實我,是「我執顛倒」;妄認四大、六塵以為實法,是「法執顛倒」。我執,加上法執,就是「種種顛倒」。它一共有四對顛倒:第一個,四大不是我,妄認為我;法身真我而不認,這是第一對的顛倒。我們都是把四大假合之身,當作是我的身,可是真正那個沒有生滅的法身,沒有生死輪迴的法身,我們不認。第二個,四大如幻,本來沒有卻見有;法身真實,本來有而見無,這是第二對的顛倒。第三個,緣慮之心,不是自己的心,卻妄認為自己的心;真心了然而不自認,這是第三對的顛倒。第四個,緣慮之心,就好像摩尼寶珠,看起來有青色、黃色,但全部是空的,我們卻執有;我們的真心,就好像摩尼寶珠中的明澈之相,它是實有,而我們卻見無,這是第四對的顛倒。第一跟第三對,是屬於「我執顛倒」;第二跟第四對,是屬於「法執顛倒」。

 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,及第二月。

  這是列舉兩個比喻,來顯示妄認身心的狀況。妄認身心的狀況,就好比有一個人眼睛生病了,因此看到虛空中有花朵;看到月亮旁邊的月影,以為有第二個月亮。

  「病目」,比喻無明;「空中華」,比喻妄身;「第二月」,比喻妄心。因為無明,才會妄認四大假合的幻身,為自己的身相;妄認攀緣六塵影子,妄想緣慮的心,為真心。

  善男子!空實無華,病者妄執。

  佛說:「善男子啊!這個空中實際上沒有花朵,是眼睛生病的人,才妄執實有。」

  由妄執故,非惟惑此虛空自性,亦復迷彼實華生處。

  由於妄執實有,所以不只是迷惑虛空的自性。什麼是虛空的自性?虛空中本來沒有花朵,這就是虛空的自性。可是他現在迷惑,以為虛空中有花朵,又更迷惑虛空是花所生之處。就是說,這個花朵從那裡生起?他以為是從虛空生起,可是虛空中本來沒有花朵,虛空也不是生出花朵的地方,是因為眼睛生病了,所以他才看到虛空中有花朵。

  另外一段它省略掉了,應該是:善男子!虛空中實際上沒有第二個月亮,是眼睛生病的人,才妄執實有。由於妄執實有,所以不只是迷惑虛空的自性,虛空的自性,就是虛空中本來沒有第二月,可是他以為虛空中有第二個月亮,又更迷惑虛空是第二個月亮所生出來的地方。也同樣的,是因為眼睛生病了,所以才會看到第二月。我們現在把「虛空」比喻法身;「病目」比喻無明;空中花,比喻妄身;第二月,比喻妄心。所以就是:善男子!法身本來沒有身心之相,因為無明,才妄執實有。由於妄執實有,所以不只是迷惑法身的自性,法身的自性,就是法身中本來沒有身心之相,現在以為法身中有身心之相,又更迷惑法身是身心所生之處(以為法身是生出身心的地方,其實無明才是生出身心的地方)。

 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。

  「由此」,是由於妄認有身心之相,所以才「妄有輪轉生死」。法身本來沒有生死,只因為最初一念不覺的無明,才迷失本來的法身,妄認身心為真實的我,起貪瞋癡,造種種的業,才妄有輪轉生死。但是這個輪轉生死,是不是真實存在的?不是真實存在的,輪迴的自性也是空的,本來沒有輪迴,因為一念無明,妄認有身心之相,然後才有生死。這個生死,不管是分段生死、還是變易生死,都是因緣所生,無自性,不是真實存在的。因為生死不是真實有的,所以叫做「妄有」。

  故名無明。

  所以叫做無明。

  這一段是先說明什麼是「無明」。下一堂課,我們再說明「無明本來空」(無明的體性,本來是空的)。

 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  願以此功德,普及於一切,我等與眾生,皆共成佛道。

top03.gi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