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

  「善男子!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,名為圓覺,流出一切清淨真如,菩提涅槃,及波羅蜜,教授菩薩。一切如來,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,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

  接下來是正宗分。正宗分,分長行、還有偈頌這兩個部分。長行又有四個重點。第一個,是標示真宗。就是先標示出來什麼是圓覺真正的宗旨。內容有二:先說明圓覺真心是本有的;其次,再說明悟到了圓覺,就能成佛。

  我們知道,每一部經都有信、解、行、證四個部分,就是說你必須先相信、了解,然後才能夠依解修行,最後證果。在本經裡面第一個問答,就是要修行人先產生信解,後面十個回答,是依解來修行,隨不同的根性,都能夠證入。先信解什麼呢?你必須先相信、而且了解,這個圓覺真心是本有的,而這個無明是本無的。本來有的,你就不用費盡心機到外面去找;本來沒有的,你也不用擔心要怎麼斷,這就是頓悟法門,有了這個認知,就是真正的信解。

  首先說明圓覺真心是本有的。

  善男子!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,名為圓覺,流出一切清淨真如,菩提涅槃,及波羅蜜,教授菩薩。

  這是先說出它的體,再說出它的名,最後說出它的用。它的體是什麼呢?大陀羅尼門,是它的體;它的名字叫什麼呢?叫圓覺;它有什麼作用呢?能夠流出一切清淨真如、菩提涅槃、及波羅蜜;教授菩薩。我們解釋。

  「善男子」。佛又叫善男子,是要他注意聽了!

  「無上法王」,是一切諸佛的意思。王,是自在;能夠於一切法自在,就稱為法王。無上,是沒有人能夠超乎其上。只有佛證得了圓覺,因此能夠於一切法自在,沒有人能夠超乎其上,所以叫做無上法王。

  「有大陀羅尼門」。這個是先說出它的體,它的體,就是大陀羅尼門。

  什麼是「大」呢?以它的體來說,沒有邊際,所以叫大。所以這個「大」,不是相對小來說的,是它根本沒有邊際,無量無邊。而且這個體,沒有一法不包含在裡面(包含了一切法),所以叫做大。

  什麼叫「陀羅尼」呢?既然是講本體,它就不是語言、文字可以形容的,可是為了要顯出這個體性,只有勉強用語言、文字來說明。所以,什麼是陀羅尼呢?就是總持的意思。什麼是總持?「總」,是能總一切法的意思,在圓覺體性當中,具足一切法,所謂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依圓覺真心而建立的。換句話說,離開了我們的圓覺真心,也沒有所謂的十法界。這個「持」,是能持無量義的意思,就是再微細的因果,也都能夠執持不壞失。總持,也有能持、能遮的功能。能持什麼呢?能持一切善法不失,這個是持善的功能,一切善法都不會壞失;能遮什麼呢?能夠遮止一切的惡法不生,這個是遮惡的功能。所以,我們為什麼能夠修行成就呢?就是在圓覺體性當中,本來具有這個能持、能遮的功能,作為萬行的根本,因此才能夠修行成就。

  什麼是「門」呢?門,有出入的意思,進進出出,所以叫做門。一切法從此出,一切法從此入,所以叫做門。也就是說,從自性當中能流出一切法,一切法也都能夠回歸自性當中,所以叫做門。

  「名為圓覺」。這個大陀羅尼門,就叫做圓覺。這個大總持門,就叫做圓覺。所以一切經,是從佛的圓覺中流出,再向眾生的圓覺中流入。什麼是圓覺?圓覺就是眾生和佛共同具有的真心,圓覺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。

  「流出」。這個流出,並不是真的有真如、菩提涅槃、波羅蜜這些法從圓覺真心中流出,只是說明圓覺真心,本來具足無量的功德,當它用起來的時候,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,永遠沒有疲累的時候,所以用「流出」,來顯示它無窮的妙用。我們常常聽說「菩提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個就是說,我們圓覺真心是本有的;又聽說「菩提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個就是這邊說的,能流出一切清淨真如、菩提涅槃、波羅蜜,這些都是我們菩提自性當中,本自具足的,所以你要用的時候,它就有。一切諸佛的功德,都是依圓覺真心所建立的,所以,「流出」又有建立的意思。

  「一切」,是包括的用辭。先總標出它有那些功德呢?有性德、智德、斷德、修德。性德,指的是清淨真如;智德,就是菩提;斷德,是指涅槃;修德,是指波羅蜜。所以它用「一切」,來總標出後面要講的這些功德。

  「清淨」。為什麼叫「清淨」?這個圓覺本體,是諸佛的法身、眾生的佛性,是不會被染污的,所以叫做清淨,也就是「菩提自性,本自清淨」的意思。儘管我們有時候生煩惱,有時候起無明,但是都不會染污我們清淨的真心;一切法,不管你是善法、惡法、正法、邪法,也都不能染污它,所以叫做清淨。

  「真如」,是性德。什麼是「真」呢?真,是真實的意思,說明它是不虛妄的;如,是如常的意思,表示它是不會變的。所以,我們的真如本性,在一切位中,也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之下,都是真實、不虛妄的;在一切時當中,不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是一樣,不會變的。在沒有見到真如自性之前,我們都是用妄心(第六意識)在過生活,這個就是不真;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改變,這個就是不如,所以不能夠叫做真如。

  「菩提」,是智德。什麼叫菩提?覺也。覺什麼呢?以「始覺」覺「本覺」;始覺、本覺合一了,稱為究竟覺,這就是諸佛所證的菩提果。究竟覺,是究竟圓滿地覺悟了,就是大徹大悟,沒有一點點的無明了(最後一品無明也破盡了),稱為究竟覺。我們修行,也是依始覺來覺本覺,就是依真如本性,發起本有的智慧。這個真如本性,就是本覺真心;這個本有的智慧,就是始覺的智慧。我們依本覺真心,發起始覺的智慧,以這個智慧來斷煩惱,等煩惱斷盡了,始覺和本覺合一,就叫做「證得菩提」。

  「涅槃」,是斷德。斷什麼呢?斷生死。我們的圓覺真心,本來沒有生死,所以不會受到分段或者變易生死的繫縛,這樣還歸寂滅,就稱為證得涅槃(這就是「菩提自性,本自寂寞」的意思)。

  如果我們依真如起修,證得菩提、涅槃,就是佛;不見真如本性,依然還在煩惱、生死當中的,就是眾生。所以,眾生和佛的差別,只是在一念迷悟而已,迷的話,就是煩惱、生死;悟的話,就是菩提、涅槃。可是迷或悟,都沒有離開我們真心的作用(同是一心),一念迷,就是生死流;一念悟,就是涅槃流。

  「及」,不只是佛的果德(性德、智德、斷德),就是菩薩因地的種種波羅蜜,也是從圓覺真心中流出的,所以它用「及」,表示「還有」、「以及」的意思。

  「波羅蜜」。什麼是波羅蜜呢?波羅蜜,就是波羅蜜多。波羅,是彼岸的意思;蜜多,是到。所以波羅蜜,就是到彼岸。離開生死的此岸,渡過煩惱的中流,到達涅槃的彼岸。還有另外一個意思,是「所作已辦」,就是該作的都作了。什麼是該作的都作了呢?菩薩行六度、圓滿十波羅蜜,這些就是該作的都作了,由此可知,波羅蜜是屬於修德。六度,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(這個時候的智慧,是指根本智),再加上方便波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(這個時候的智慧,指的是後得智)。所以常常有人問,六度的智,跟十波羅蜜的智,到底有什麼差別呢?一個是根本智,一個是後得智,說明什麼呢?就是我們要先證得根本智,才能發揮無量的妙用,而這些妙用,就是後得智的作用,這樣才能夠圓滿十波羅蜜。

  我們說這一章屬於頓悟法門,只要明白我們圓覺自性當中,本來沒有虛妄、本來沒有變異,當下就是真如。明白我們的圓覺自性,本來覺悟、本來沒有煩惱,當下就是菩提、涅槃。一切眾生,本來寂滅,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依舊迷惑顛倒,妄見有生死,這個就是此岸;如果悟到了生死本來空寂,這個就是波羅蜜——到彼岸。所以,我們清淨的圓覺自性當中,本來具足六度、十波羅蜜。為什麼要修布施呢?度慳貪。可是我們清淨的圓覺自性當中,本來沒有慳貪,這個就是布施波羅蜜。為什麼要持戒?度毀犯。可是我們清淨的圓覺自性當中,本來沒有毀犯,這個就是持戒波羅蜜。為什麼要修忍辱?度瞋恚。可是我們清淨的圓覺自性當中,本來沒有瞋恚,這個就是忍辱波羅蜜。精進度什麼?度懈怠。我們清淨的圓覺自性當中,本來沒有懈怠,這個就是精進波羅蜜。禪定度什麼?度動亂。我們清淨的圓覺自性當中,本來沒有動亂,這個就是禪定波羅蜜。智慧度什麼?度愚癡。我們清淨的圓覺自性當中,本來沒有愚癡,這個就是智慧波羅蜜。這個就是頓悟法門,悟到了,當下就證得。你只要一直保持這個當下,就是了。

  「教授菩薩」。佛說圓覺法門的時候,座中並沒有二乘人,所以說「教授菩薩」。

  以上所說,從圓覺自性當中,流出一切清淨真如、菩提涅槃、及波羅蜜,是做什麼用的呢?是用來教授菩薩。因為這些是成佛的因地,也是菩薩修行的根本,所流出的這些法,就是教授菩薩的法,所以叫做「教授菩薩」。菩薩為了求證菩提涅槃這個果地覺,就必須要依清淨的真如為因地心,修諸波羅蜜為因地行,這樣依因感果,自然就能夠圓滿成就果地覺。

  一切如來,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,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

  這是「標示真宗」的第二部分,說明悟到了圓覺,就能夠成佛。

  「一切如來」,是指已經證得果覺的人。

  「本起因地」。這個果覺不離因心,所以說是本起因地。成佛的根本,起於因地的心。這個「地」,指的是心地。就是你最初發心,是這個心地;你最後成佛,還是這個心地,所以本起因地,是最根本的意思。

  「皆依圓照清淨覺相」,這個是回答文殊所問:「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」。

  「皆依」。是說一切佛都是這樣做,沒有一位佛不是如此。依,是必須從此下手。一切如來,最初、最根本,都必須從圓照清淨覺相這裡下手。

  「圓照」。什麼是「圓照」呢?圓照,是能悟的心。悟到了什麼?悟到了清淨覺相。所以,清淨覺相,是所悟;圓照,是能悟。

  「清淨覺相」。清淨覺相的這個相,本來是性,因為我們最初悟的時候,還有所悟的「覺」(有一個能悟的心,還有一個所悟的清淨覺),這樣能所未亡,所以才用「相」來形容。這個「相」,為什麼本來是「性」呢?因為這個「相」,是指圓覺之相,圓覺真心本來無相,所以它本來是性。可是如果我們還有一個能悟的心、一個所悟的相,這個時候的圓覺,就成了所悟的相。當你能悟和所悟合一了,自然這個相就沒有了,就變成圓覺真心的本身了,所以說它本來是「性」的原因在這裡。

  我們怎麼用功呢?就是以能照的智慧,還照清淨覺相。這個能照的智慧從那裡來?從圓覺真心來,雖然我們還沒有見到真心本性,但一定是從真心來的嘛!如果是從妄心來的話,妄心前念滅,後念還沒生起,那麼當下我是用什麼修啊?既然它念念隨時都可以起用,表示它用的是真心,對不對?因為妄心生起,就滅了,妄心生滅、生滅、生滅,那我怎麼修?對不對?所以生起的那個念頭,一定是從真心來的。這個所照的清淨覺相是什麼?是圓覺的本身。所以,是依圓覺起智慧的作用,再以智慧的作用還照圓覺,等到能照、所照合一了,就是圓覺本身,這時無明不再生起,稱為「永斷無明」。無明斷,法身顯,就是「方成佛道」。一切諸佛,就是以這個圓照清淨為因,如是用心,才成就佛道的。

  我們初修的時候,因為還有「覺」的念頭(還有一個能照、一個所照),雖覺,但還沒有離相,所以不能叫清淨,不清淨,就不是真覺。一直要到前念已經滅了,後念還沒有生起,中間不住在任何一法上面,不住空、不住有、不住空有、也不住非空非有,這個時候才叫做清淨。

  我們現在用功,最難的,就是圓照的那個「圓」字。圓,是圓滿的意思,圓滿的覺照,叫圓照。沒有一剎那的間斷,念念相續,普徧觀照。我們一念斷無明,這一念是佛,可是後念又起無明,又變成眾生,這個就沒有圓照,必須念念圓照,念念是清淨覺相,連這個「照」的念頭都沒有;沒有照的念頭,那你說,我就不照了,連「不照」的念頭也沒有,這樣才能夠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所以,永斷無明的「永」字最難,就是你沒有一剎那間斷地覺照,這完全要靠圓照的「圓」字功夫,你只要能做到念念圓照,念念都是清淨覺相,就能夠永斷無明,成就佛道。

 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  願以此功德,普及於一切,我等與眾生,皆共成佛道。

top03.gi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