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

  如是我聞:一時,婆伽婆,入於神通大光明藏,三昧正受。一切如來光嚴住持,是諸眾生清淨覺地;身心寂滅;平等本際,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。於不二境現諸淨土。一切如來光嚴住持,是諸眾生清淨覺地。身心寂滅;平等本際,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。於不二境現諸淨土。

  第一個是序分。序分,分為證信序和發起序。證信序又稱為通序,就是通一切經都有的,一切經都有的是什麼?就是所謂的六成就,一切經都是從這邊開始的:「如是,我聞,一時,佛,在什麼地方,有那些大眾參與這個法會」,一共是六個內容,這就是證信序的部分,因為是通一切經都相同,所以稱為通序。發起序,是這部經是怎麼發起的?佛是怎麼開始宣說的?因為每一部經都不同,所以又稱為別序。所謂證信序,是證明此經「六種成就」是佛所說的,可以生信。「六成就」,就是信成就、聞成就、時成就、主成就、處成就、眾成就。如果這六緣不具足的話,這個教法就沒有辦法興盛,倘若這六緣都具足的話,這個教法才能夠流傳千古,這就是為什麼稱為「成就」的原因。

  為什麼一開始,要先安立證信序呢?它有三個用意:第一個,是斷疑。就是斷除大眾的疑惑。因為當初阿難結集經藏時,登上那個高高的法座,身光如佛,相好如佛,大眾就起了三種疑惑:是佛又出世了嗎?還是他方的佛來了?阿難已經成佛了嗎?一直到阿難開始說:「如是我聞」,這三種疑惑就在瞬間斷除了,既然是從佛那邊聽聞來的,表示他不是佛,這是很明顯的事實,因此,它能斷除一切大眾的疑惑,這就是安立證信序第一個用意。第二個,是息諍,止息一切的諍論。既然是聽佛親口宣說,沒有加進阿難自己的意思,而且阿難是奉佛的遺命來結集的,所以大眾就沒有任何的諍論了。第三個,是異邪。一切經既然是佛親口所宣說的,當然就不是外道邪教,所以第三個用意是異邪,就是揀別不是異教。

  我們開始講經文。

  如是我聞:一時,婆伽婆,入於神通大光明藏,三昧正受。一切如來光嚴住持,是諸眾生清淨覺地;身心寂滅;平等本際,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。於不二境現諸淨土。

  我們先講這一段。

  「如是」。是第一個——信成就。既然是依聽聞來而說的,當然可以相信,所以是信成就。每一部經都是從「如是」開始的,但它會隨著教門的深淺,而有不同的解釋,現在是圓覺經,所以就依圓覺來解釋「如是」,它是怎麼解釋呢?「凡聖因果不異圓覺」名「如」;「唯此因果方離過非」為「是」。什麼意思呢?凡聖因果不異圓覺,是說凡夫本來就具有圓覺,但是不知、也沒有證得;佛是已經證得圓覺之後才成佛的。以佛來說,它是果地,以眾生來說,是因地,可是都沒有離開圓覺,所以不論是眾生法、還是佛法,都不離圓覺一心。不異,就是沒有什麼差別,都是相同的,這個就是「如」的意思。只有證得圓覺心法,才能夠遠離一切的過非,這個就是「是」的意思。

  「我聞」。第二個成就——聞成就。我聞,有授受的意思,佛教授,阿難領受,這樣子耳提面命,親自從佛聽聞。這個「我」,是結集的人自己稱呼自己為「我」,可是阿難不是證得阿羅漢,已經無我了嗎?為什麼還用「我」呢?聖人已經證到無我,明白一切法無我的道理,但是凡夫不知道,凡夫念念有我,所以為了要傳法利生,就只能夠隨順世俗,假立「我」這個名稱。

  一般所謂的「我」有四種:第一種是「徧計我」。徧計,就是不明白依他起性是因緣所生的道理,因此起了徧計執,所以一切的凡夫都把五蘊假合的身心當作是我,可是五蘊明明就是因緣所生的,是依他起的,但凡夫不明白,把它執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,這個就稱為徧計我(妄執有一個我)。第二種是「宗計我」。外道我見我慢,以我見為宗,所以稱為宗計我(妄計有一個我)。第三種是「假名我」。就是聖人已經證得無我了,可是凡夫不知道,所以要隨順世間,假立「我」的名稱,稱為假名我。第四個是「真實我」。指的是法身真我,就是涅槃經說「常樂我淨」的那個我,指的是我們本來沒有生滅的那個法身,它才是真實我。現在本經「我聞」的我,指的是假名我和真實我。

  「一時」。是第三個——時成就。這個一時,並沒有指定是什麼時候,或一定什麼時間。只要說的人、和聽的人相應之時,就叫一時。說的人契入這個境界,聽的人也同時契入這個境界,就叫一時。所以它是佛和弟子「機感會集之時」,或者說「師資道合,機教相契,機熟應會之時」,就稱為一時。佛說法四十九年,說法的時間太多了,沒有辦法一一的說明,所以就用「一」來包括所有佛說法的時間,而說一時。可是我們知道,「一」是屬於數量,「時」屬於時間。數量跟時間都沒有它的自體,所以都只是隨世俗假立的名稱而已。

  「婆伽婆」。是第四個——主成就。就是說法的人。婆伽婆乃梵語,是佛的意思。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稱佛,而要稱婆伽婆呢?因為婆伽婆含有六種意思,只翻譯其中的一種,都沒有辦法包含其他的意思在內,所以只有按照婆伽婆的音把它直接翻譯過來,而沒有把它的意思翻譯出來,這就是五種不翻其中的一種,含多義,所以不翻。婆伽婆,有那六種義呢?第一個,是自在的意思。祂不會被煩惱所障礙,也不會被生死所繫縛,所以一切都自在了。第二個,是熾盛的意思。就是不論祂的身光、還是智慧之光,都是熾然照耀的。第三個,是端嚴的意思。它指的是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稱為相好端嚴。第四個,是名稱的意思。就是名稱普聞於十方,受到人天的稱揚。第五個,是吉祥的意思。一切災罪消滅,就稱為吉祥。第六個,是尊貴的意思。就是一切情器世間當中最尊貴的。這六種義,都是稱揚讚歎佛的功德,如果只翻其中的一種,都不能包含其他的意思在內,所以只用原來的梵語。另外還有一種婆伽婆的解釋,就是有般若德、解脫德、法身德,圓證這三德祕藏,也稱為婆伽婆。般若德,是指祂的般若智慧,能破除一切的煩惱;解脫德,是說祂能夠了分段和變異兩種生死;法身德,是說祂能夠證得究竟的涅槃。圓證這三德祕藏,我們就稱為婆伽婆。

  「入於神通大光明藏,三昧正受。一切如來光嚴住持,是諸眾生清淨覺地;身心寂滅;平等本際,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。於不二境現諸淨土。」是第五個——處成就。就是佛說法的地方,佛在什麼地方說法呢?佛是在常寂光土裡面說圓覺經的,是以法性身,住法性土,宣說圓覺經。

  我們知道佛有法、報、化三身,這三身依三土,所以佛是以不同的身,在不同的地方說法,我們現在就解釋這三身和三土之間的關係,實際上是有四土。第一個,是法身佛。法身佛住常寂光土,以法性身,依法性土,這時是身土不二。它為什麼稱為常寂光土呢?因為是常住寂滅光明的佛土,所以稱為常寂光土。這是完全斷盡一切根本無明佛的依處,就是四十一品無明全部破除了,死後到那裡去呢?或者是還沒有死,也可以當下證得,在你有生之年破除四十一品無明,全部斷盡之後,當下就是常寂光土,你每天住的是什麼境界呢?就是寂滅光明清淨的國土,所以完全斷除根本無明,法身佛的依處,就是常寂光土。第二個,是報身佛。實報莊嚴土,就是盧舍那佛,為地上(別教初地以上、圓教初住以上)的菩薩說法。它是怎麼去的呢?你只要斷一分的無明就可以到實報莊嚴土,所以它是斷一品無明的菩薩所生之處。為什麼稱為實報呢?就是行真實之法,所感得的殊勝果報,叫做實報。因為破一品無明,他所行的就是真實之道了。破一品無明,才能真正的見性,這個時候已經跟諸法實相相契合了,所以行的是真實之道。第三個,是化身佛。依凡聖同居土,就是釋迦牟尼佛,或者在天上、或者在人間的靈鷲山、舍衛城、祗園精舍、鹿野苑……等地方,為人天說法。凡聖同居土的意思,就是凡夫和聖者共同居住的國土,叫做凡聖同居土。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娑婆世界,是凡聖同居土的穢土,西方極樂世界和兜率天的內院,是凡聖同居土的淨土,所以它有淨穢兩種的差別。還有第四種,叫做方便有餘土。這是阿羅漢死後所生的國土,你說我證得四果阿羅漢,死了以後到那裡去?一般我們都會說,他活著的時候是「有餘依涅槃」,走了以後是「無餘依涅槃」,這個沒有辦法真正說明他的去處,實際上他去的就是方便有餘土。為什麼稱為「方便有餘」呢?「方便」,是說他修的是小乘的方便法,不管是修四諦、還是十二因緣,都可以斷見、思二惑之後,出離三界的生死。那麼,「有餘」,是什麼意思呢?還有剩餘的塵沙惑沒有斷,四十一品的無明也都還在,所以叫做有餘。方便,是修小乘的方便法;有餘,是還有剩餘的塵沙、無明惑沒有斷盡,他所生的國土,叫做方便有餘土。

  我們明白佛有三身,依三土來說法,圓覺經就是佛在常寂光這樣的一個境界當中說的,經文說「入於神通大光明藏,三昧正受」。說的就是常寂光土的境界。

  「入」的意思,不是真正有一個入相可得,這邊入的意思,是說止息一切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之後,本有的智慧就能夠現前,當智慧和諸法實相契合的時候,就叫做入。一個是智慧、一個是真理,當智慧和真理兩相契合的當下,叫做入。所以它沒有入相可得,不像門有進、有出,有出入相,這個「入」是沒有入相的,主要是你契合這個常寂光境界的時候,我們就稱為「入」。佛在說法之前,就先入神通大光明藏,三昧正受當中。

  什麼叫「神通」呢?妙用難測,叫做神;自在無壅,叫做通。神通莫測,通達無礙,就叫做神通。

  「神通」,指的是解脫德,比喻用大。

  「大」,是指法身德,比喻體大。

  「光明」,是般若德,比喻相大。

  「藏」,是含藏的意思。含藏什麼呢?含藏體、相、用三大,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三德秘密之藏。它是圓覺的本體,稱為常寂光土,也稱為法性土。

  「三昧正受」。三昧是梵語,正受是華語。三昧就是正受的意思,等於梵語跟華語兩個同時用,叫做三昧正受。

  「三昧」,是正思的意思。在定中,對於所緣境審正思察,叫做正思。這個「正」,說明它不是尋伺;這個「思」,是揀擇它不是昏沉。因為有的人會以為自己在定中,其實他是渾渾噩噩的,正落入細昏沉而不自知,第六意識不清明,也沒有辦法作任何的思惟,這時候是一種昏沉,而不是定境。所以現在要特別講這個三昧,它不同於尋伺,因為我們說要審正思察,就會以為是分別,要對所緣境作一些粗或者細的分別,那是尋伺的作用。可是現在講的審正思察,不是叫你的心,對所緣境作粗或細的分別,也不是落入一種沒有辦法思惟的昏沉當中。所以雖然在審正思察,但並沒有落入尋伺分別、或者細昏沉當中,這就是三昧的意思。

  「正受」,是安住在藏中,不受諸受。這個「藏」,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三德祕藏,也是常寂光土,也是法性土,也是圓覺的本體。所以我們就知道這個正受,安住在藏中,就是安住在法性土當中,安住在常寂光土當中。不受諸受,是沒有其他任何的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、還是憂、喜,只是安住在這樣一個常寂光土的境界當中,不受其他任何的感受,我們就稱為正受。

  佛還沒有開口說法之前,先入法性三昧,「入於神通大光明藏,三昧正受」,就是法性三昧。祂先入到自性當中,「攝用歸體」,然後再「從體起用」,從自性當中,流露出一切法來。佛為什麼在說法之前,要先入是法性三昧,之後才說呢?就是要告訴我們,說經的人要先入法性三昧,聽經的人也要先入法性三昧,平常讀經、看經都要先入法性三昧,這樣字字句句才能夠契入。我們那個無明很破,般若智慧很難開顯的原因,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作,我們帶著分別、執著、妄想來聽經,一面聽,還一面打妄想,不是想過去、就是想未來,當下也聽得不清不楚,這就是我們聽經之前沒有先入三昧。說的人也是一樣,佛說法之前必先入定,幾乎成了常規,就是為了要作眾生的榜樣。另外,它還有兩個涵義:一個是要觀眾生的根機,看看今天來的這些人適合聽什麼,先入三昧來觀察,然後出定後再說,這樣就一定能契合當下眾生的根機。第二個,說明祂是由定而動。由定而動的意思,就是我們剛才講的,先入法性三昧,然後從自性當中來宣說一切法。所以,佛先入定之後才說法,有這兩種涵義,也是要告訴我們,不論是講經、聽經、還是看經,都希望能先入法性三昧,這樣才能夠會入諸佛的妙理之中。

 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,是諸眾生清淨覺地。

  「一切」,是指十方三世。

  「如來」,現在又有不同的解釋。我們知道,有一個叫做本覺,一個叫做始覺。本覺,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是覺悟的,可是我們不知道、也沒有證得。那一天開悟了,就叫做始覺,就是開始覺悟了,所以,這個「始覺」是覺什麼?就是覺「本覺」。現在我們就用本覺跟始覺來解釋這個「如來」。本覺的真理,我們稱為「如」;能證始覺的智慧,我們稱為「來」。我們眾生有沒有「如」,本覺真理?有啊!可是沒有證得,對不對?所以我們是如而不來,只有始覺覺到本覺,始本不二的時候,我們才能夠稱為如來。

  「光嚴」。就是以光為莊嚴,而不是以其他的寶物為莊嚴。這個光,就是常寂光的般若智慧的光明,它是以常寂光中般若智慧的光明為莊嚴,所以叫做光嚴。

  「住持」。住,是安住的意思。持,是任持、或保持的意思。那就是說,一切如來都住持在常寂光土的境界當中,以光為莊嚴,簡單解釋就是這樣子。我們能不能住持呢?沒辦法。為什麼?我們的六根面對六塵境界的時候,心沒有辦法安住,眼根一面對色塵,心就攀緣出去了,耳根一面對聲塵,心也跟著攀緣出去了,這說明我們的心不能夠安住。所以,「住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永絕攀緣。永遠斷絕任何的攀緣,六根永遠不去攀緣六塵境界,就能夠說是「住」。持呢?我們常說:「我想要保持清淨心」,但是沒有辦法保持,為什麼呢?因為我的清淨心被破壞了,心就不清淨了,這個就沒有持。所以「持」,就是不失不壞。你可以保持不失壞,就叫做持。這個常寂光,是法身安住的地方,所以也叫做「住持」。現在說法主釋迦牟尼佛,入神通大光明藏,這個神通大光明藏是什麼?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,以智光為莊嚴的境界,也是如來所住持常寂光的境界。

  這個「一切如來光嚴住持」,其實也「是諸眾生清淨覺地」。這個「是」,指的是前面講的常寂光,這如來果地所住持的境界,可是這個常寂光,眾生有沒有?本來有啊!眾生因地有,只是還沒有證得。所以,「一切如來光嚴住持」,就是「諸眾生清淨覺地」。

  「諸眾生」,指的是一切的眾生,包含了九法界的眾生,當然菩薩也在裡面,因為菩薩的情識還在,四十一品無明也沒有斷盡,所以也稱為眾生,只是菩薩稱為大道心眾生,我們凡夫則稱為苦惱眾生,都是眾生。

  「清淨」,就是不能被染污的意思。雖然迷真起妄,妄見有眾生,但這個妄見不能染污我們本來覺悟的心地,所以叫做清淨。

  「覺地」,就是本來覺悟的心地。我們的心地,本來是覺悟的,只是現在迷真起妄,才會妄見有一切法、有一切眾生,但即使你現在迷惑顛倒,也不會染污你本來覺悟的心地。一切如來證得這個境界叫住持,凡夫不知這個境界,也沒有證得這個境界,所以叫覺地。一切如來我們用「住持」,一切眾生我們用「覺地」,這樣來說明他們的差別,可是都有,一個是因地有,一個是果地有。

  身心寂滅;平等本際,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。於不二境現諸淨土。

  「身心寂滅」。寂,是不動;滅,是不生。佛既然住常寂光土,是法性身,這個法性身沒有身心的相貌,所以是身心寂滅。法身沒有生滅,沒有生滅自然就平等。平等就皆同一際(圓覺本際),所以是平等本際。這時候一切如來和一切眾生都在圓覺本際當中,都是平等的,都沒有身心的相貌,都同時入了常寂光的境界當中,這就是「身心寂滅,平等本際」,比喻體深。

  「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」,是比喻用廣。常寂光的境界是講本體,當它要起用的時候,可以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。既然和圓覺本體沒有差別,就能隨本體圓滿周遍,含裹十方,這就是「圓滿十方」的意思。

  「不二隨順」。不二隨順,就是隨順不二的意思。不二就是平等,一切凡聖都歸在平等本際當中,自然就能隨順不二。譬如說,生死、涅槃本來是兩個,現在不住生死,也不住涅槃,就叫做輪涅不二,輪迴、涅槃無二無別,這就是不二。你也可以講身土圓融,所以身土不二;也可以講凡聖沒有絲毫的隔礙(凡聖不隔),所以凡聖不二;自他平等,所以自他不二;動靜一如,所以動靜不二,還有生佛不二、淨穢不二、體用不二……,在這個境界當中,統統都是平等的,因為平等所以就不二,這就是「不二隨順」的意思。

  在這個不二境當中,現起諸淨土。「不二境」,是諸佛自受用法樂之地。就是說,佛安住在常寂光土當中,自己受用這個法樂,是自受用,可是如果要利益眾生,就要從自受用現起他受用,來宣說一切佛法的內容。所以從自受用現起他受用,就是「於不二境,現諸淨土」的意思。

  「現」,乃稱體起用,是現起的意思。「現諸淨土」,是顯示從自受用身土,現出他受用身土,為十二位法身大士來宣說圓覺經。

 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  願以此功德,普及於一切,我等與眾生,皆共成佛道。

top03.gi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