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常介紹一部經有不同的方法,像賢首宗,它是以十門來介紹一部經;天台宗的話,是以五重玄義來介紹一部經。這兩種方式,我們不想遺漏任何一種,所以一起來作介紹。

  天台的五重玄義,就是從五門來介紹一部經。為什麼稱為「玄」呢?因為微妙難思,所以稱為玄;為什麼稱為「義」呢?因為深含妙理,所以稱為義,這就是玄義的意思。

  第一個,是釋名。每一部經都有它的名字,所以第一個是解釋經名。

  第二個,是顯體。每個名必有它的體性,所以第二個是顯體,就是顯示本經的體性。什麼是本經的體性呢?體,就是真實道理的意思,也可以稱為法印。什麼是大乘的法印呢?諸法實相就是大乘的法印。而諸法實相就是圓覺,也是實相般若,也叫做一真法界,也叫做如來藏性,也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真心。雖然有不同的名稱,但說的都是大乘的法印,這樣看來,我們就知道本經是以什麼為體性了,就是以圓覺妙性、清淨境界為體;或者說是以一真法界、如來藏心為體,這兩個說法都可以。

  這個體要怎麼顯呢?要修行才能顯,所以接下來是第三個——明宗,就是說明本經的宗旨。我們聽起來,體性跟宗旨好像很相似,這兩個到底有什麼差別呢?體是屬於性德,宗是屬於修德;一個是本來具有的,一個是修出來的;體是不動的,宗是要用功作出來的,這就是兩者的差別。既然是要修,修是因,修出的是果,所以每一部經,一定會告訴我們怎麼修行的法門,能夠證到什麼樣的果位,這樣子有因、有果的,才能夠叫做宗。這一部圓覺經,我們知道它有頓法、有漸法、也有圓修,像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」這個屬於頓法(頓悟法門);也有漸修,像先修奢摩他、次修三摩缽提、後修禪那,這個是屬於漸修的法門;還有圓修的法門,就是二十五輪。所以,不論你修的是頓法、漸法、還是圓修,都可以證得佛的果位。經中說: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」只要你依照圓照清淨覺相來修,就能夠成就佛道,所以本經是以圓照覺相為宗。

  修行一定能夠產生它的功用,所以接下來第四個——論用,就是談論本經的功用。我們一般說:你為什麼要修行啊?可以斷煩惱、可以除習氣……,這些都是修行的功用,那麼,本經是以什麼為用呢?像經中說:「知幻即離」,這個「即離」,是離什麼?就是離妄嘛!「離幻即覺」,這個「即覺」,就是證真嘛!所以本經就以離妄證真為用,只要你依照這個法門來修,就可以達到這樣的功用。

  修行所產生的功用,有不同的差別,譬如:你修的是大乘的法?還是小乘的法?修的是權教的法?還是實教的法?必須作一個判別,所以接下來第五個——判教,就是判別本經的教相。本經既然以頓悟法門為主,當然就以一乘圓頓為教相。

  所以,經必有名,第一個是釋名;名必有體,第二個是顯體;依體而起修,第三個是明宗;因修而發用,第四個是論用;因用有差別,第五個是判教,這就是五重玄義的內容。

  接下來,我們繼續介紹賢首宗的十門。

  第一個,是解釋經題,我們在第一堂課已經講過了。

  第二個,是教起因緣,我們在第二堂課也介紹過了。

  第三個,是藏乘攝屬。這個藏,是指經律論三藏。本經到底屬於那一藏呢?屬於經藏嘛,既然是圓覺「經」,當然就屬於經藏。乘呢?它是小乘、大乘、還是密乘呢?它是屬於菩薩大乘。

  第四個,是體性深遠。這就等於天台五重玄義的顯體。既然本經是以一真法界、如來藏心為體,當然它的體性就相當深遠了。

  第五個,是能詮教體。詮,是詮釋的意思,能夠拿出來好好作一番解釋的,叫做能詮。一部經的教體,是能夠拿來詮釋的,所以叫做能詮教體。我們怎麼來詮釋一部經的教體呢?圭峰大師把「能詮教體」大略分作四門來介紹,一切經也都沒有離開這四門的教體。第一個是「隨相門」。相,就是名相的意思,如果經中的義理,我們能夠用種種的名相(包含了名、句、文)來詮釋的話,這一部經我們就把它歸在隨相門的教體當中。第二個是「唯識門」。一部經裡面,不論是文句、還是義理,如果說的都是識心所現,我們就把它判作是以唯識門為教體。第三個是「歸性門」。性,就是真如妙性,如果貫穿整部經的內容,都是在談真如妙性的時候,我們就把它判作是以歸性門為教體。第四個是「無礙門」。無礙,就是一切都沒有障礙,不管是心、境,還是理、事,還是事、事,合起來都是圓融無礙的,這個我們就把它判作是以無礙門為教體。

  第一個隨相門屬「境」,第二個唯識門屬「心」,合起來就成了心境無礙;隨相門和唯識門屬「事」,歸性門屬「理」,合起來就成了理事無礙。本經到底是屬於那一門呢?圓覺,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所以應屬於第三個歸性門。整部圓覺經也處處都談到事事無礙法界,所以也屬於第四個無礙門,因此本經應以歸性、無礙為教體。

  第六個,是所被機宜。本經到底適合那種根性的人來聽聞跟修學呢?不管你是什麼樣根性的人都適合。因為圓覺經被判為圓頓教,所以屬於頓根的人,只要聽到前面的兩章:「知是空花,即無輪轉」;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」,他就悟了,這就是本經所被的機宜。你說我不是這種根性的,怎麼辦?沒關係,本經也有漸修的法門,沒有辦法頓悟的,就漸修,一樣可以開悟成佛。所以,一切的眾生,都能聽聞,也都能獲益。宿世善根深厚的,可以馬上悟入;善根淺薄的,能夠得到信解;就算從來都沒有種過善根的,也能因為聽聞,而薰習成圓頓種性,所謂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。」因此,本經的收機最廣。

  第七個,是宗趣分別。這就等於天台五重玄義的明宗。所以,本經是以圓照覺相為宗,成就佛道為趣,這就是它的宗趣。

  第八個,是力用殊勝。這就等於天台五重玄義的論用,你修行一定會產生它的功用,而這個功用非常殊勝,所以叫做力用殊勝。本經以什麼為用呢?以離妄證真為用。

  第九個,是傳譯流通。就是介紹翻譯的人,這部經是誰翻譯的呢?是唐朝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翻譯的。罽賓,乃梵語,是賤種的意思(下賤的種姓)。為什麼會把賤種拿來當作國家的名稱呢?它是有來歷的。罽賓位在北印度,原來是一個荒島,有一位羅漢,叫做末田底迦,首先建立了寺廟,因為要開闢這座荒島,所以就在鄰近國家買了很多賤人來幫助服勞役,這些賤人一代一代繁衍下來,人口越來越多,於是就自立為國。但是鄰近的國家,知道他們是賤人的後代,就瞧不起他們,叫他們為賤種,這就是罽賓國名稱的來源。沙門,乃梵語,是印度出家人的通稱,翻成勤息,就是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的意思。一般沙門分成四種:能夠依教修行,斷惑證真,成就道果的,我們稱為勝道沙門;你證果以後,或者沒有證果,可以弘法利生,代佛宣揚的,我們就稱為說道沙門;能夠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持戒修身,以道自活的,我們就稱為活道沙門;那個破齋犯戒,敗壞佛門的,我們就稱為污道沙門,這是沙門的解釋。佛陀多羅,是梵語,佛陀,是覺;多羅,是救,所以翻成覺救,就是自覺覺他、救世救人的意思。佛陀多羅是罽賓國人,在長壽二年,帶著梵本的圓覺經到神都東京白馬寺,把它翻譯成華文。譯,是易的意思,就是改易,改易梵語為華言。

  第十個,是講解經文。後代講解經文,都把它分成三分,就是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可是上古講經,並沒有把它分成三分,這種方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?是從晉朝的道安法師開始的,不管那一部經,他都把它分成三分來解釋。我們如果把一部經譬喻成一個人的話,第一個序分就好比是頭,一看到頭,就看到他的五官,就知道他是屬於善、惡、智、愚的那一種。一部經也是,一見到序分,就知道這部經是屬於頓、漸、權、實的那一種。第二個是正宗分。正宗分就好比是身體,身體以什麼為最重要呢?以五臟六腑最重要。一部經也是,以正宗分裡面所說的法義為最重要。第三是流通分。流通分就好比是手跟腳,身體有了手腳就可以行動自如。一部經也是,有了流通分就可以流傳千古、通達十方,不會侷限在某一個時間、或某一個地方,這就是流通分的目的。

  這十個內容是賢首宗所謂的十門。序分裡面又分為通序跟別序,這個比較長,這個我們下一堂再講好了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  願以此功德,普及於一切,我等與眾生,皆共成佛道。

top03.gi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