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個解釋經題,我們已經在上一堂課介紹過了。今天要介紹的是第二——教起因緣,就是如來法教,它發起的因緣。

  我們知道,法不孤起,起必有因,如果我們要追究如來教起的因緣,有總因緣跟別因緣。總的因緣,就是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。那一個大事因緣呢?如來要開示眾生本有佛的知見,要使眾生悟入佛的知見,這樣才可以成佛,所以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是如來教起的總因緣。就是不管佛說那一部經,都是以這個為總因緣,希望一切眾生能夠圓滿成佛。別的因緣,就本經來說,它是以本覺真如,內熏為因,十二菩薩請問為緣。那就是說,由十二位菩薩分別一一請問佛,佛一一來回答,回答的內容是什麼呢?是如何開顯一切眾生本有的真心,我們今天就介紹佛為什麼要說圓覺經的十個因緣。

  第一個因緣,是為了開示因地法行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什麼是因地法行呢?就是一切如來在因地修行,都是修什麼法而成佛的?在第一「文殊章」裡面,佛回答文殊菩薩說: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,都是依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」。所以佛是為了開示因地法行,而說了圓覺經。

  第二個因緣,是為了開示離幻即覺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一切眾生所以不能成佛,就是不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。但這一切的幻化,是從那裡來的呢?都出自我們的真心(一切唯心所現),不管是我們的身心世界——正報,還是外在的世界——依報,都沒有離開我們真心的作用。可是無明的眾生,不知道這一切是幻化的,所以佛在第二「普賢章」裡,回答普賢菩薩說: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」。就是說,只要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,就能夠離幻;既然離幻,就稱為覺。就像我們在夢中,不知道是夢,一旦知道是夢,就已經離夢,離夢就稱為覺醒。所以佛為了開示離幻即覺,因此說了圓覺經。

  第三個因緣,是為了開示修行漸次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修行漸次,是說依照什麼次第逐步修行,就能圓滿成就佛道?在第三「普眼章」裡面,佛就告訴普眼菩薩,關於修行的次第。怎麼修呢?第一個,先修奢摩他,就是先修止。可是修止之前,要先嚴持禁戒,因為定是由戒生的,再由定中起慧觀,這個就是修行的次第。我們知道,修行永遠沒有離開戒定慧三學的內容。在定中起慧觀,也有不同的內容,第一個修我空觀,先斷我執;第二個修法空觀,再斷法執;這樣才能夠進入第三個法界觀。一旦觀行成就,就如同佛境,這個時候才知道「一切眾生,本來成佛」。所以佛為了開示修行漸次,而說了圓覺經。

  第四個因緣,佛為了開示窮盡深疑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金剛藏菩薩聽說一切眾生,本來成佛,心中就起了深深的疑問,所以在第四「金剛藏章」裡,就問了佛三個問題。第一個:如果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為什麼又起無明?這個也是我們大家要問的。本來是佛,為什麼又起了無明呢?第二個問題:如果說一切無明,眾生本來就有,為什麼如來又說,眾生本來成佛?第三個問題:如果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之後又再起了無明,那麼一切如來,什麼時候再生起一切煩惱呢?就問了這三個問題。佛回答金剛藏菩薩說:第一個問題,如果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為什麼又起無明?這是因為眾生不知道本來具有成佛的覺性,所以隨染緣而起了無明。第二個問題:如果說一切無明,眾生本來就有,為什麼如來又說眾生本來成佛?眾生雖然起無明,但是無明是幻有的,這個是重點,無明如果是本有的,就沒有辦法斷無明,因為它是幻有的,只要知道一切是幻化的,就能悟到圓覺。眾生雖然有無明,但是他的佛性不失,因為覺性是本有的,所以如來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第三個問題:如果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後來再起無明,那本來斷盡一切無明的如來,什麼時候又再起無明呢?眾生成佛之後,不會再起無明,就好像金礦提煉成純金之後,不可能再成為礦,因此成佛之後,不會再生起一切煩惱,也不會再起無明。所以佛為了開示窮盡深疑,而說了圓覺經。

  第五個因緣,佛為了開示離障順覺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離障,就是離二障,煩惱障、所知障,或者稱為事障、理障,不管它用什麼名稱,一切眾生就是因為有煩惱障跟所知障,所以不能夠成佛。又依二障的深淺,而有五性的差別。第一個,是凡夫性。既有煩惱障、也有所知障,這二障具足的就是凡夫性。第二個,聲緣性,就是聲聞緣覺性。已經證到阿羅漢或辟支佛的聖者,他的二障還在嗎?他只斷了煩惱障,所知障還在,所以只能出分段生死,不能出變異生死。第三個,是菩薩性。菩薩已經除去了分別的二障,但是俱生的二障仍在。第四個,是不定性。就是你遇到不同的善知識,聽聞不同的教法,修習不同的法門,所以有不同的結果,這就是不定性。如果你跟的是大乘的善知識,成就的就是佛果;你跟的是小乘的善知識,就只能成就阿羅漢、辟支佛的聖果,如果不知道迴小向大,是永遠不可能成佛的,所以就看你依止什麼善知識,聽聞什麼法教,修學什麼法門,而有不同的結果。第五個,是外道性。雖然我們知道要依止善知識,可是由於因緣、福德、還有善根的緣故,碰來碰去,都是碰到邪師,聽聞的都是邪知邪見,這些邪知邪見種到八識田裡,就薰習成外道的種性,這就是所謂的外道性。在第五「彌勒章」裡面,佛就告訴彌勒菩薩說,如果一切眾生想要成佛,就應該發願勤斷二障,如果能夠離二障,隨順圓覺,雖然有五性的差別,也都能夠成佛。所以佛是為了開示離障順覺,因此說了圓覺經。

  另外,在第六「清淨慧章」裡面,佛也說到同樣的道理,只要隨順圓覺,一切眾生都能成佛。可是,我們要問,圓覺不是本來平等嗎?為什麼悟入有漸次的差別?圓覺之性雖然不變,卻能夠隨緣(隨染緣、隨淨緣),現起種種的差別。但不論有什麼樣的漸次差別,佛都有度生的方便,能讓你悟入圓覺。就好像一面沾滿了灰塵的鏡子,你去掉一分塵垢,鏡子的光明就顯一分。同樣的,幻化減一分,就能顯一分覺性。所以佛為了開示離障順覺,而說了圓覺經。

  第六個因緣,佛為了開示修必依觀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凡是想真正修行的人,一定要修習禪觀,如果不修習禪觀,就很容易誤入歧途。佛在第七「威德自在章」,回答威德自在菩薩所問的時候,就說:「想證圓覺,必須依悟而修」,這個悟就是慧觀。慧觀雖有奢摩他、三摩缽提、禪那三種分別,但無非都是隨順覺性而修。所以佛為了開示修必依觀,因此說了圓覺經。

  第七個因緣,佛為了開示輪觀隨修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這個輪,是指二十五輪;觀,就是指剛才講的那三觀;隨修,是隨不同的根器,各自修習。佛在第八「辯音章」,回答辯音菩薩所問的時候,就說:依三觀,你可以單修,可以雙修,也可以圓修,也可以先單後雙,一共有二十五輪的差別,各隨根器,隨順修習。所以佛為了開示輪觀隨修,而說了圓覺經。

  第八個因緣,佛為了開示窮盡四相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這個四相,有所謂的迷識四相跟迷智四相。在第九「淨諸業障章」裡面,佛就告訴淨諸業障菩薩說:「一切眾生,未除四相,不成菩提」。一切眾生,如果沒有除去這迷識四相跟迷智四相,是不可能成佛的。什麼是迷識四相呢?就是依第六識「枝末無明」所起的,以為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這個迷識四相如果不破的話,沒有辦法證得小乘的涅槃之果,不能夠出分段生死;可是為了要破除迷識四相,又會起了四種法執,我們稱為迷智四相。這迷智四相是怎麼生起的呢?它是依第八識「根本無明」所起的,這個迷智四相如果不破的話,沒有辦法證得無上菩提,不能夠出變異生死,一直要到窮盡這兩種四相,才能夠入如來清淨覺海。所以佛為了開示窮盡四相,因此說了圓覺經。

  第九個因緣,佛為了開示四病應離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在第十「普覺章」裡面,佛回答普覺菩薩說:想要悟入圓覺,就必須依止善知識,但是依止善知識,應當依止有正知正見的人,他不但發大乘願行,心遠離二乘,而且還要能除四種法病,這才是真正的明師,我們依止他修行,也能遠離四病。

  什麼是四病呢?第一個,是作病。作,就是造作,以為圓覺之性是造作出來的。認為我只要好好念佛,好好拜懺,多多布施、放生、持咒、觀想、打坐……就可以修出一個什麼來的,就犯了這個毛病。因為圓覺之性它是天然本具的,不是修出來的,不是造作出來的,它本來就有,所以你以為可以造作出來,可以修出一個圓覺來,就犯了作病。我們如果要觀察他是不是善知識,就看他有沒有這個毛病,他如果告訴你,你只要這樣好好修就可以了,真的嗎?真的可以嗎?真的可以修出一個什麼來嗎?修出一個佛來嗎?佛是修出來的嗎?能夠修出來,它就會消失,因為你是修出來的嘛,那就是有生啊,有生就有滅,可是圓覺之性是不生不滅的,所以你能夠修出一個什麼功夫來,那一天不修,它就沒有了嘛,它是屬於生滅法,跟這個圓覺不生不滅之性是沒有辦法契合的,所以不要以為修行是能夠修出一個什麼來。修行的一切法門都是方便,方便什麼?悟入圓覺嘛,所以圓覺不是造作出來的,不是修出來的,這是第一個毛病。

  第二個,是任病。任,就是放任,認為我只要放任隨緣,就能夠證圓覺。他會告訴你說:自性當中本來沒有生死,你斷什麼生死?又說:自性本來寂滅(寂滅就是涅槃),你求什麼涅槃?所以,不斷生死,不求涅槃,只要任運隨緣,肚子餓了就吃飯,睏了就睡覺,這樣就可以了,這就是犯了任病,以為放任隨緣就可以證得圓覺之性。可是圓覺之性,雖然不是修出來的,但是你不修,可以悟入圓覺嗎?你這樣放任、自然就可以悟入圓覺嗎?那凡夫也是餓了吃飯,睏了睡覺,隨緣自在,想幹嘛就幹嘛,他為什麼不開悟呢?所以我們就知道,只是這樣放任隨緣,是不可能開悟的。就好像金礦,雖然裡面有金,但是你不提煉,它不會成為真金,所以要不斷地用水洗、用火燒,才能提煉成真金。真金就比喻我們的覺性,覺性雖然是本有的,可是你不修是不可能開顯它的,就好比金礦還是金礦,永遠不可能變成真金。所以,我們不妨以幻力修習一切法門(知道一切法門也是如幻的),這樣才能夠悟入圓覺,所以絕對不是放任自在能夠到達的。

  第三個,是止病。這是修定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,以為只要止息一切妄念,就能夠成就。這個止,指的是「止息妄念」,認為只要止息妄念,就能夠悟入圓覺。他會跟你說:有妄念就有分別,沒有妄念就沒有分別,所以你只要止息一切妄念,心住平等,自然就能夠見到圓覺真心了。他認為「止妄即真」,止息一切妄念,真心就顯現了。你為什麼真心不顯現,就是因為你有妄念,你只要止息一切妄念,那個真心就顯了,聽起來好像蠻有道理的。可是你一味的止息妄念會有什麼結果呢?也沒有看到真心,只看到一灘死水,起不了任何的作用。我們知道圓覺之性,它可以起無窮的妙用,你一味的止息妄念,卻沒有辦法起任何的作用,反而變成枯木禪、什麼的……,又怎麼和圓覺之性相契呢?所以我們知道,這也不是真正修行的方法。

  第四個,是滅病。滅,就是滅除,認為我只要滅除一切煩惱,寂滅現前,就能夠見到圓覺之性了。可是,圓覺之性是不生不滅的,你現在一心想要求寂滅,又怎能契合圓覺呢?所以佛為了開示四病應離,因此說了圓覺經。

  第十個因緣,佛為了開示真修實證,所以要說圓覺經。前面十位菩薩相繼發問,佛也盡情回答,沒有絲毫的隱藏。但是畢竟只聽良藥,不能救病,只見佳餚,不能除饑,所以在第十一「圓覺章」裡面,佛告訴圓覺菩薩說,必須真修,方能實證。什麼是真修呢?先定一段時間用功,以求剋期取證,這個就是真修。如果能夠證入大圓覺,這個就是實證。所以佛為了開示真修實證,因此說了圓覺經。

  以上十種各別因緣,已經說盡了圓覺經的要義,所以最後在第十二「賢善首章」裡面,賢善首菩薩請問佛,這部經應該叫什麼名字?還有如何護持流通這一部經?

  以上所說,就是第二個——教起因緣,我們已經介紹完了。

  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  願以此功德,普及於一切,我等與眾生,皆共成佛道。

top03.gi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