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道前基礎」導讀

  一、歸敬頌 用以讚歎皈依之對象、造經之目的、立論的原因,以及如何修行。這首偈頌可以說是扼要的總攝了一切佛語,包含龍樹無著二位大菩薩的傳承。並且還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,分為下、中、上三士道,作為學佛者依循的方法。

  二、造者殊勝 宗喀巴大師他所造的廣論大部分源自於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,所以尊阿底峽尊者為造論者。此處說明阿底峽尊者的受生、傳承、功德。尊者出身印度王子福德與智慧圓滿;尊者的傳承有共乘(小乘)和大乘兩種,大乘的傳承又分顯密兩部分,其中有分深見和廣行兩種傳承,廣行傳承是指彌勒菩薩的系統,深見傳承則是指文殊菩薩的系統,可說遍學佛所說的法;尊者十五歲辯倒外道邪見,卅一歲之內圓滿通達一切教理,現證戒定慧三學及金剛乘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;然後行利生事業,在印度西藏弘法,建立聖教規模。

  三、教授殊勝 尊者造的論很多,但以此論(菩提道炬)最為殊勝,因為本論圓融佛所說的法,只要依照此論來修,就能通達經論,並且一切謗法等的惡行自然熄滅,而達到佛的果位。

  四、聽聞軌理 它分為三部分,首先談學者要思惟聽聞佛法有什麼利益,其次,知道聽聞佛法可以開智慧、解脫生死之後,就須對說法的法師發起恭敬心,視法師如佛;並列述對法師不可犯那五種過失。第三是談到聽聞佛法的態度,學佛者須斷除三種過患、具六種想,把自己當病人、把法師當醫生、把法當藥品,依這種態度來聽聞佛法。

  五、說法軌理 內容分四類:即說法的法師首先要思惟說法的廿種利益;對佛及佛所說法生起恭敬心;安住在法是藥、說法者是醫生、聞法者是病人等的五種想中;無人請法或對法不恭敬的情況下不說法。

  六、完結軌理 是提醒大家,講法、聞法的功德都要迴向。並且強調很多人未因聞法而產生堅定的信解,心未隨佛法而轉,反而產生煩惱,這都是因為不如法而修,所以講法、聞法的軌理十分重要。

  七、親近善士 學佛者最重要的莫過於依止一位好的法師,向他學習;所以親近善知識(說法師),須先認知一位善知識應具備那十種德相。另一方面,依止善知識的學佛者,自己應具備那些條件,更是我們須仔細閱讀、檢視的,這樣才能成為具器的弟子。接著,談到依師的軌理,在學佛者具器、法師具相之後,學佛者要以九種心來親近、承事善知識,以最清淨的信心來修學,並常思念善知識對我們教授佛法的深恩。

  八、修習軌理 是教導學佛者在正式修行以前,自己的身語意要莊嚴,然後要修「普賢行願」,再來才是正式修。論中詳細講授修法時,及未修中間,各別應如何的修,其中「積聚四種資糧」的內容十分重要,它是最易引發禪定與智慧的方法。最後破除學佛者偏執於修定或修慧的問題,學佛的法門很多,聞思修的步驟則是一定的,此處強調聽聞之後,一定要持續不斷的思惟,這才叫做修行。

  九、暇滿 修行的基本條件是得暇滿的人身。這裡介紹八種不能學佛的眾生,稱為八無暇;其次介紹可以學佛的人,稱為五自圓滿和五他圓滿。讀完此篇,將深自珍惜我們擁有暇滿的人身,是多麼大的福報,多麼的難得。

  十、道次引導 講述為什麼廣論要將學佛的次第和內容分為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三個階段。以不共的部分來說:下士道是修皈依、五戒、十善,它的功德是可以不墮三惡道,得人天果報;中士道是修四聖諦、十二因緣、修出離心,它的功德是脫出三界、解脫輪迴;上士道是修菩薩戒、發菩提心、行六度四攝、奢摩他、毘缽舍那。下士道和中士道修的是來世趣善道或現世自利解脫;上士道修的是利益眾生。以共的部分來說,下、中士道都在修出離心,上士道修的是菩提心。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,修菩提心之前須先修出離心,而修出離心絕對不忘發菩提心,否則與瞋心、我執、貪著相應,反而障礙菩提心的生起,如何能行菩薩道呢!所以,修行的內容及次第不能顛倒,學佛者對這部份內容要發起堅定的信解。

  以上是「道前基礎」的簡介,它名為「道前」,是在修下、中、上三士道之前的加行,宛如起高樓的地基,所以這些次第和內容是修行的「基礎」,是學佛者必備的功課。若能細細閱讀、數數思惟,並實踐於生活之中,其實也是修行成就的一大步了。

top03.gi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