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成就(6)
經文(卷六~七)

六、眾成就(與會的大眾)

  解了諸法:如幻、如焰、如水中月、如虛空、如響、如揵闥婆城、如夢、如影、如鏡中像、如化。得無礙無所畏,悉知眾生心行所趣,以微妙慧而度脫之。意無罣礙,大忍成就,如實巧度。願受無量諸佛世界,念無量佛土。諸佛三昧,常現在前,能請無量諸佛,能斷種種見、纏及諸煩惱,遊戲出生百千三昧,諸菩薩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成就。其名曰:颰陀婆羅菩薩,刺那那伽羅菩薩,導師菩薩,那羅達菩薩,星得菩薩,水天菩薩,主天菩薩,大意菩薩,益意菩薩,增意菩薩,不虛見菩薩,善進菩薩,勢勝菩薩,常勤菩薩,不捨精進菩薩,日藏菩薩,不缺意菩薩,觀世音菩薩,文殊尸利菩薩,執寶印菩薩,常舉手菩薩,彌勒菩薩。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,皆是補處紹尊位者。

  各位居士大德!阿彌陀佛!

  我們「大智度論」還在介紹菩薩眾的部分。究竟參加法會的大菩薩眾,他們有那些境界、有那些功德呢?我們繼續看。

  解了諸法:如幻、如焰、如水中月、如虛空、如響、如揵闥婆城、如夢、如影、如鏡中像、如化。這十個比喻是用來解釋「空」的。為什麼要用這十種比喻?可不可以用其他的呢?譬如說山河大地,可不可以呢?講到山的話,我們中國大陸有五嶽、四大名山;如果河的話,有長江、黃河,我們用這些來比喻諸法是空的,可不可以呢?我們一想到這些名山大川,就會覺得它是永恆存在的嘛,因為在我們的觀念裡面它就是一直存在的,幾千年以來,我們一想到長江、黃河,它一直都在那裡,所以你說它是空的,我很難理解,因此我們就一定要用那個比較容易理解它是空的,來比喻那個難以理解的空。像這十種比喻,它都是不會長久停留的,容易生、容易滅,所以我們對它就不容易產生執著,因此我們就用心不容易執著的這十種對象,來比喻那個心容易執著的一切諸法,這就是為什麼要用這十種作比喻的原因,我們接下來就一個、一個來作解釋。

  首先,是如幻。就是比喻一切法如幻,你說一切法如幻,但是我的眼睛明明看得到、耳朵聽得到、鼻子聞得到、舌頭嚐得到、身體感觸得到,意識也能夠覺知得到,這又怎麼說呢?我們只能作譬喻。大家從小到大都看過變魔術,也都知道魔術師變出來的都是假的,只不過是他的幻術而已。我們現在就假設有一位魔術師,他變出一隻鸚鵡來好了,一般都是從帽子裡面變出鴿子來,我們現在就變出一隻鸚鵡來,這隻鸚鵡能夠做種種的表演,又會學人講話,雖然我們知道魔術師變出來的不是真的,但是你看得到(表演),也聽得到(學人講話)。就用這個來比喻一切法如幻,它本來是假的、不真實的,卻因為無明的關係,在本來空無當中,生起了種種的執著,有了執著之後,就生煩惱,有煩惱就造業,有業就要受報。可是事實上並沒有誰在生煩惱,也沒有誰在造業,也沒有誰在受報,就像魔術師所變幻出來的東西一樣,都不是實有的。除非魔術師不再變魔術了,一切由他變幻出來的東西就消失了。我們也是一樣,除非無明結束了,由無明所產生的業行就跟著結束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……,一個一個都結束,一直到憂悲惱苦也結束。意思就是說,除非我們見到諸法的實相,明白一切法本來無我,才能夠真正結束這個無明的大夢,這個就是用「如幻」來比喻一切法是空的。

  第二個比喻,是如焰。焰就是陽焰,或者稱為野馬,為什麼稱為陽焰、野馬呢?譬如夏天天氣很熱,太陽照在大地上,水蒸氣不斷不斷的蒸發,尤其是下過雨,水氣比較強,太陽一照,加上空氣中的灰塵,風吹過去,你遠遠看好像有水,也好像一群正在奔馳的野馬,所以稱為陽焰,也稱為野馬。可是當你靠過去看,沒有水、也沒有馬。一切輪迴的現象也是如此,因為無明所以生種種的煩惱,這個比喻太陽;造作種種的業,比喻空中的灰塵;再加上邪念的風一吹,就形成了生死的輪轉。可是當你靠近去看的時候,比喻當你接近了聖法,明白了諸法空相的道理之後,你才發覺一切法本來無我,這是第二個比喻。

  第三個比喻,是如水中月。小孩子看到水中的月亮很歡喜,然後想去拿,大人在旁邊看到就會覺得很好笑。我們凡夫也是一樣,不明白諸法實相的道理,這個諸法實相好比月亮,有所謂的「指月錄」,就是用這個手指去指月亮,告訴我們那個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,可是我們凡夫不從手指去看月亮,反而執著在這個手指上,手指就比喻讓我們契入實相的種種法門,我們沒有辦法契入,就著在種種的法門上。現在因為不明白諸法實相的道理,沒有看到真正的月亮,所以就在我們的心水當中,顯現出我執跟法執的影像來,然後很歡喜地去執取這些影像,有智慧的人看到也會覺得很好笑,就好像我們看到小孩子想要到水裡面去撈月亮一樣。水中的月亮不是真正的月亮,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法只是隨緣展現的影像而已,都不是真實存在的。是看起來好像有,但其實沒有,凡是生滅無常的,都不能夠永恆存在,所以我們說它不是實有的。

  如虛空大家都看過虛空嘛,你遠遠看天空,會以為它是藍色的,可是當你坐上飛機靠近,卻看不到藍色。同樣的道理,當你接近諸法實相之後,才發覺一切法原來是空的。所以在開悟之前,你會以為一切法都是真實存在的,等到開悟之後才發覺,明明都是假的,為什麼我會那麼執著?這個時候才會覺得自己真的很可笑。所以,就用這個虛空來比喻一切法,它不是實有的。虛空的自性也是恆常清淨的,不管怎麼起雲、起霧、起煙,都不會障礙虛空、染污虛空。一切法的自性也是恆常清淨的,因此我們也不用害怕受到貪瞋癡煩惱的染污,因為它本來清淨,就像虛空一樣。

 如響。譬如在深山峽谷或者空曠的大房子當中,如果有人講話,就會聽到回音,這稱為「響」。沒有智慧的人會以為有人在講話,有智慧的人知道那只是聲音碰撞或摩擦所發出來的音聲,並沒有一個真正的人在說話。就用這個來比喻一切法並不是實有的,我們以為有,其實沒有,就好像我們以為有人在回答,其實並沒有人在回答。

  如乾闥婆城。這個就是海市蜃樓,上個月,五月廿四號,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看到新聞報導?在山東蓬萊這個地方曾出現海市蜃樓,前後長達兩個小時,那個地方本來什麼都沒有的,卻突然看到一座城市,它每年初夏或者初秋的時候,都會有海市蜃樓的景象出現,看過的人就知道它不是真正的城市在那邊。有一個人,從來沒有看過海市蜃樓,一天早晨,他遠遠看到東方有一座城市,心想:那一定是個快樂的地方,於是就興沖沖的前往。可是當太陽漸漸升起,城市就慢慢消失,到了中午,整座城市不見了。這時他遠遠看到水,我們剛才講的陽焰。喔!那邊有河,趕快過去看看,可是當他靠近,河又不見了。接著他進到了窮山狹谷之中,頓時覺得又累又渴,肚子又餓,找了一個早上,什麼都沒找到,城市也沒有找到,水也沒有喝到,只弄得身心疲憊不堪,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委屈,忍不住放聲大哭,這一哭,有回響,就是剛才講的「如響」,他又以為有居民,趕快去跟他討水喝,看有什麼東西可以吃。他又很高興往前找找找,結果一個人也沒看見,又是空歡喜一場。於是他就坐下來冷靜的思考,從一大早忙到現在,什麼都沒有,原來統統是假的!這時候他渴求的心才止息下來。我們也是一樣,明明沒有我,卻執著有一個我,然後瘋狂地追求快樂,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不堪,也是要等到明白一切法本來無我的道理之後,這個瘋狂追求快樂的心才能夠止息下來。

  接下來,如夢。大家都做過夢,在夢中我們會以為一切是真實的,等到醒來之後,才知道原來一切夢境都是假的。一切法也是如此,本來沒有我、沒有法,我們卻以為有我、有法,然後起了種種執著,生了種種煩惱,也是要等到覺醒之後,才知道一切都不是真實的。在夢中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快樂,而我們卻會感到歡喜;在夢中也沒有令人瞋恚的事情,可是我們會心生瞋恚;在夢中沒有真正恐怖的事情,但我們卻心生恐怖。在三界當中輪迴的眾生,因為無明的關係,對不應該瞋恨的東西感到瞋恨,不應該歡喜的事情感到歡喜,不應該恐怖害怕的事情感到恐怖害怕,就跟夢中的境界一樣。我們白天是睜著眼睛作夢,晚上是閉著眼睛作夢,統統都是假的,不要太認真。

  一般來說,有五種情況會做夢。第一種,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會做夢。譬如說你身上熱氣太多的時候,就會夢見火、或者見到黃色、紅色。像我們身體有某些地方發炎了,就會夢到火。第二種,如果身體的冷氣太多,就會夢見水、或者是見到白色。有時我們會夢到下大雨,或者夢到整個人泡在水裡,這就表示身上的寒氣、濕氣太多了。第三種,如果風氣太多的話,就會夢到自己飛翔,或者見到黑色。

  但有時修行人做的夢跟一般人會有一些差別。譬如你正在修氣脈的話,夢到自己在飛,就是氣入中脈的象徵,這是個好現象,而不是生病了。如果夢到日月的話,就表示中脈快要通了,因為日月比喻我們的左右脈,而左右脈又和中脈相通。如果夢到自己沒有穿衣服、男女雙運、或者夢到自己在唱歌、跳舞,這些都和智慧有關,因為智慧空行母嘛,跟這個空行母有關係,所以它是跟智慧有關。但是你如果夢到蒙著頭、披著髮、遮住臉的女孩子,就表示有魔障,這個就是不好的夢境。  

  第四種,是對於平常所聽到、看到的事情,經常去想的話,晚上就會做夢,即所謂的日有所思、夜有所夢。第五種,是有天人入到你的夢中,告訴你一些未來會發生的事情。一般修行人首先會在夢中有一些徵兆,然後是在半夢半醒之間,功夫再進步的話,就是在平常也會有一些徵兆,但最先都是從夢中開始,所以,這一類的夢,是修行人比較會有的情況。

  有一些夢是與事實相反,譬如夢到屎尿,就表示要發財了,夢到被刀砍、被人殺,見血,也是要發了。夢中被殺主長壽,夢到病人從床上爬起來,就是快要死了,這些都是與事實相反的夢。

  有一些是夢到不同的形狀,如果夢到尖尖的東西朝向自己,代表危險。如果夢到圓球狀的,就表示吉祥。所以修行人夢到果實,圓圓的很多,表示最近修得不錯,可能會證果。如果夢到有缺口就是不吉祥。譬如夢到有人給你一個缺一角的破碗,就表示你最近有口角,所以要小心,犯小人。如果夢到半月形的話,也表示事情不能夠完全令人滿意。可是這又要看了,如果你是修密的話,夢到半月形就變成是很好的事情,可能跟你所修的本尊或者空行護法有關。

  如果夢到白色,表示清淨消災。夢到黃色,表示財富,所以如果你夢到穿黃色袈裟的出家人,就表示得到佛菩薩的加被。如果夢到紅色,表示敬愛。綠色表示除魔障,所以你如果夢到穿青衣的人,就表示得到護法的保護。黑色,要看黑的漂不漂亮,如果黑的很亮、有光澤的話,就是表示有護法的加被,如果那個黑色是粗粗、黑黑、髒髒的話,就表示有罪業,所以還要看,看那個黑色有沒有光澤。

  什麼時候做的夢最靈驗呢?一般來說是過了半夜之後,尤其是清晨的時候,那個夢最準確的,這是和身體的氣脈有關。到什麼時候我們的夢才會比較少呢?證初地以上,夢就會慢慢減少。見空性的人會有夢通,可以在夢中度眾生,也可以在夢中成佛。他可以自在地進入別人的夢中去教他一些法門,或者在夢中傳法,為什麼呢?因為整個法界是相通的,夢境是法界的一部分,所以他的心如果跟法界相通,就可以有這樣的神通自在。這是有關於夢。

  雖然這樣講,但不要太執著,為什麼?因為一切法如夢嘛,它都不是實有的,雖然你可以看得見,聽得到,意識也會知道,但都不是實有的,所以不要太執著,供作參考就好了,畢竟它也是一種象徵嘛,就好像一切法雖然不是真實的,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現象的存在,雖然這個現象是生滅、無常、不能永遠停留,但當它現起的時候,你不能否認它的存在。就好像在夢中,你不能否認夢境的存在,雖然它是我們心意識的作用,可是它還是有種種的景象,而這個景象還是能夠告訴我們一些訊息,只要我們不著在上面就可以了。

  接下來,如影影子你看得見,但是捉不到。一切法也是這樣,我們的六根能夠見聞覺知,但是卻不可得。所以影子它是空的、沒有的,根本找不到真的東西。一切法也是如此,是空的、沒有的、不真實的。

  如鏡中像。鏡中的影像是因緣而有的,為什麼?因為你要有鏡子、物體、還要有光線,這些因緣合在一起,才會有鏡中的影像顯出來。就用這個來比喻,一切法也是因緣而有的。凡是因緣而有的,都不是真實的,但是愚癡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當他得到快樂之後,就生起貪愛執著的心,當快樂消失的時候,就會再度去尋找。這種情況,就好像小孩子看到鏡中的影像心生歡喜,然後貪愛執著,等到影像消失了之後,就把鏡子打破,試圖到鏡子裡面去找,有智慧的人看了不禁覺得很可笑,而我們執著一切法的真實存在,也是同樣的可笑,其實,一切法就好像鏡中的影像,它是因緣假合的,並不是實有的。

  最後一個,如化。化,是變化,變化出來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,一切法也是如此,雖然都不是真實的,卻能夠使眾生生起歡喜、瞋恚、憂愁、恐怖等等的感受。

  這就是十種比喻,用容易了解它是空的,來比喻那個不容易了解的空,用心不容易生執著的,來比喻那個心容易執著的,所以用了這十種的比喻。

  接下來,得無礙無所畏這個無礙,是說深入一切法中,心中沒有任何的障礙,不管你是深入一種經書當中,還是深入百千種經書當中,都沒有任何的障礙。也就是說,你小乘的經典看得懂,大乘的經典也看得懂,這個就是無礙。若是你小乘的四阿含能夠契入,但是大乘的,像維摩經這一類的就無法契入,這就是有礙了。因為維摩經裡面講到婬怒癡就是戒定慧,這個小乘人就搞不清楚了,婬怒癡就是婬怒癡啊,它怎麼會變成戒定慧呢?這個他就有礙了。所以一般修學小乘法門的,他契入大乘經論的時候,常常會覺得有一些矛盾衝突的地方,這就表示說,他可以契入小乘的法門,但是沒有辦法深入大乘的經藏裡面。同樣是大乘,如果你可以看懂華嚴經,卻無法看懂圓覺經還是法華經,那也是有礙。因此我們就明白,所謂得無礙,就是你契入一切的經論當中,不論它是小乘、大乘,顯教、密教,統統沒有絲毫的障礙,包含世間法、邪魔外道,也統統沒有絲毫的障礙,這個就是得無礙。所以這些大菩薩都已經得到一切法無礙,可以深入任何一法中,沒有絲毫的障礙,不管它是什麼法,一切法。

  無所畏,是說明他在面對一切大眾的時候,心中沒有絲毫的畏懼,不管他是面對一位眾生、百千位眾生,還是處在大菩薩的群眾當中,他的心都沒有絲毫的畏懼,仍然說法無礙,該怎麼說還是怎麼說,該怎麼比喻還是怎麼比喻,心中沒有絲毫的疑惑或者是障難,這就是無所畏。

  悉知眾生心行所趣,以微妙慧而度脫之這句話是說菩薩他完全知道眾生的心念所行,再以微妙的智慧來度脫他們。眾生的心念所行是什麼?就是要追求快樂嘛,眾生的心念無非就是要讓自己過得好,怎麼樣活得開心,怎麼樣事事順利圓滿,菩薩要怎麼度他們?告訴他們三界的本質是苦的,沒有真正的快樂,所以不要貪戀。那麼,什麼叫做微妙的智慧呢?就是般若波羅蜜嘛,這是最微妙的智慧,像金剛一樣的堅固,像虛空一樣的沒有染著,這個就是微妙的智慧,菩薩就是以這樣的智慧來度一切的眾生。

  意無罣礙就是心無罣礙的意思,心經裡面有嘛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……。心無罣礙,是對那些事情沒有罣礙呢?首先是對一切眾生沒有罣礙,為什麼?因為他沒有對象的差別,因此在面對任何的眾生的時候心無罣礙,如果你看到喜歡的人就很高興,討厭的人就心情不好,就是心有罣礙了。所以,不是仇人為什麼要出現在你的面前,而是你的心不平等,有對象的差別,不同的人出現在你的面前,就引發你不同的貪瞋癡,產生不同的心情,這就是有罣礙。所謂的心無罣礙,是一切世界中的眾生來傷害你,你不會生氣,來恭敬你,你也不會歡喜;對佛菩薩不會心生貪愛,看到外道、惡行重大的人,也不會生起瞋恨、討厭、排斥的心。如果我們覺得佛菩薩才是清淨的、最值得恭敬的,而那些外道是不清淨的,不值得恭敬的,這就是心不平等。一般我們稱外道,不是在罵人,只是要區別佛法以外的修道人。其實佛法裡面也有外道,就是小乘人,佛也依然說他們是外道,為什麼?因為他們心外求法,凡是心外求法,就稱為外道。其實無量的功德智慧都在你那邊啊,從來也沒有丟過,可是你為什麼還拼命的往外找呢?所以這一類的修行人,即使今天是學佛修行也一樣,都說你是大外道。一般來說,我們會對於好人、善人印象比較好,講到佛菩薩那一定是絕對恭敬的,可是今天面對那個今天百般障礙你、磨難你的大仇家,你仍然可以對他們心生恭敬嗎?如果可以的話,你就是心無罣礙了,這是第一種心無罣礙的情況。第二種,是你對一切法也是心無罣礙的,就是你不再分了,小乘、大乘,邪魔、外道,對你來講都是一樣的,為什麼?因為一切法剛才講的十種比喻嘛,自性都是空的,所以在空性當中來看一切法都是平等的。有沒有差別?沒有差別,所以婬怒癡是不是就等於戒定慧?沒錯,自性都是空的,如果可以做到的話就是心無罣礙,對一切法心無罣礙。還有一種心無罣礙,就是大菩薩他在度眾生的時候,生死涅槃可以自在的來去,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,而是自在的出入生死涅槃,心無罣礙。這只要證得法身的菩薩就可以做到,因為法身沒有生滅嘛,所以他就不會受到世間老病死的約束,而於生死涅槃來去沒有絲毫的罣礙。他留在世間只是隨緣度眾生而已,他隨時可以走,也可以決定留下來,隨時可以去成佛,也可以因為悲愍眾生而留在世間度化一切有情,所以我們說他心無罣礙。

  接下來,大忍成就前面我們講生忍還有法忍,如果懂得的話,現在的大忍,就是生忍跟法忍的增長。生忍是面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對待,不管他是對我好、還是不好,我都是不心生歡喜,也不心生瞋恚,然後對一切法也是平等看待,這樣生忍跟法忍都做到了,再繼續增長就叫做大忍。所以大忍成就的菩薩,就是面對一切甚深的法,心能夠安住在境界當中,也是天台家所謂的一心三觀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他明白一切法自性是空的,所以不會著在有邊;雖然一切法自性是空的,但是又不礙無量的緣起,所以宇宙的森羅萬象,都可以依它的因緣而生滅,沒有絲毫的障礙,所以他也不會著在空邊;最後連兩邊的中也不會著,就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能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,我們就說他是大忍成就的菩薩。

  接下來,如實巧度。這個如實,就是如實道,也就是諸法實相的意思。巧度,是說明非常善巧方便的度化一切眾生。用什麼善巧方便來度化一切眾生呢?就是用如實道,為眾生宣說諸法的實相,來度化眾生。像外道和二乘人他們也在度眾生,但是都不能說是如實巧度。因為外道講的都是邪知邪見,所以不是如實。二乘人因為智慧不圓滿,善巧方便不足,所以也不能說是巧度。因此,能夠說如實,又能說巧度的,只有大菩薩。這種情況就好像你要過河,小木筏可以過河,大船也可以過河,但有快慢的差別;有病去看醫生,醫術也有優劣的差別。有一種叫做「蘇陀扇陀」的妙藥,只要給病人看一眼,病就好了,這個醫生就很高明,有的醫生卻給你吃很苦的藥,打很痛的針,才把病醫好。這兩種方法同樣都能把病治好,但卻有優劣的差別。這就說明外道、二乘、菩薩,他們都能夠度眾生,但有巧妙不同,只有大菩薩能夠如實巧度。

  在文殊本緣經裡就講到一個如實巧度的例子。文殊尸利向佛說:在師子音王佛的時候有兩位比丘,一位叫做喜根,一位叫做勝意。喜根比丘是修大乘法門的,大乘法門的知見,是說一切法就像虛空一樣,本來是清淨的,任何都染污不了它。所以煩惱怕什麼呢?業力怕什麼呢?自性都是空的啊,你只要恢復清淨就好了。大乘法也說,一切法本自解脫。所以,從來就沒有人綁過你,又談什麼解脫?只有小乘人要說解脫。大乘人還說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真好!本來就是佛,這樣我就不會妄自菲薄說:哎啊!還要修三大阿僧衹劫才能成佛,我要等到什麼時候?再加上我又業障深重,成佛跟我距離好像很遙遠,似乎永遠達不到的感覺。不會!大乘人永遠充滿了希望,發願要即生成佛,因為本來是佛啊,只是暫時蒙蔽了而已,那沒有關係,把蒙蔽的去掉,你本來就是佛。現在這位喜根比丘,平時說的都是諸法清淨的實相,他的弟子都是利根、有智慧、都證到了剛才講的生忍、法忍,因此各各不動如山,面對一切境界沒有絲毫的動搖。

  另外一位勝意比丘,他是修小乘法門的。什麼是小乘法門?就是持戒清淨、修四禪八定、思惟四念處、苦集滅道四聖法、然後證果,這個就是小乘的修法。勝意比丘的弟子根性就比較鈍,隨時都在分別清淨、不清淨,因為要持戒清淨嘛,所以對不清淨的就特別討厭、排斥。只要聽到佛所說的法就很歡喜,聽到外道所說的法就心生瞋恚。聽到不貪、不瞋、不癡就心生歡喜,因為要修到無貪、無瞋、無癡嘛,聽到貪瞋癡就心生瞋恚。聽到涅槃就歡喜,聽到生死輪迴就瞋恚。所以我們修行人,如果隨時都在看別人如法、不如法,每天都在忙著分別,要執著那個善的、好的,然後排斥那個壞的、惡的,就說明他是小乘根性。現在勝意比丘的弟子,就是各個都沒有定力,為什麼?因為隨時都忙著分別執著,要執著好的嘛,要去掉那個不清淨的、不如法的,所以他的心就動亂不已。

  有一天,勝意比丘到喜根弟子的家裡,跟他說:「喜根這個傢伙都教人入邪知見當中,他說婬怒癡沒有關係」。他的弟子我們剛才講過,定力都很高,當然不會受他影響,所以就回答說:「那請問婬欲是什麼?」勝意比丘就說:「婬欲是煩惱啊!」喜根比丘的弟子就問:「是煩惱,那它在身內還是身外呢?」勝意比丘就想:如果我說煩惱在身內的話,它應該一直都在嘛,不必等待因緣它才生煩惱啊,所以我不能說它在身內。那麼,婬欲在身外嗎?那更奇怪了,婬欲在身外的話那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?所以我也不能說它在身外。因此他回答:「婬欲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。」喜根的弟子就說:「既然婬欲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,它也就不從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來,不從十方來就表示它找不到,找不到的就應該沒有,沒有的東西為什麼會使人煩惱呢?」對喔!聽起來滿有道理的,勝意比丘聽了很不高興,可是又不知道怎麼回答,就起身說:「喜根把很多人騙入邪法之中」,然後就怒氣沖沖的回到精舍,告訴他的弟子說:「喜根是個騙子,專門教人入邪惡的知見當中,他說婬怒癡和一切法平等,沒有絲毫的妨礙。」

  喜根比丘知道這件事情之後,心裡就想,他如果這樣繼續以瞋恚心毀謗大菩薩的話,就會墮到大罪報當中,我應該要為他說甚深法才行,於是就召集所有的出家眾過來,當然也包含了勝意比丘還有他的弟子,這就是「如實巧度」開始了,這一口氣說了七十多句的偈誦,說明諸法實相的道理。當時在場的,有三萬名天子得了無生法忍,有一萬八千名的小乘人不再執著一切法而得到解脫,勝意比丘則活生生的陷入地獄裡面去,受無量千萬億歲的苦之後生到人間,可是七十四萬世當中常遭毀謗(因為他曾經毀謗大菩薩,就要這麼長的時間遭受人的毀謗),無量劫當中不曾聽聞佛的名字。之後,他的罪業慢慢減輕,才能夠再聽聞佛法,而且還可以出家求道。然而,卻在六萬三千世中經常捨戒(雖然出家、捨戒、出家、捨戒,這樣子弄了六萬三千世,你看影響多大,千萬不要毀謗大菩薩,不要毀謗大乘經教),後來在無量世當中做沙門,出家了,雖然沒有破戒,但是諸根暗鈍,就是很笨很笨這樣子,這就是他的遭遇。那喜根比丘到那裡去了呢?他去作佛去了,到娑婆世界的東方成佛,號光踰日明王,國土叫做寶嚴。這時文殊尸利向佛說:「當時的勝意比丘就是我,如果有人要求三乘佛道,而不想受各種苦的話,就千萬不要懷著瞋恚心來毀謗佛法」。佛就問文殊尸利說:「那你當時聽了喜根比丘的那些偈誦之後,得到什麼利益呢?」文殊尸利回答說:「我聽聞這些偈誦之後,才能夠從無量的苦當中脫離出來,而且世世都是利根、有智慧,不但能夠了解甚深的法教,還可以善巧地宣說其中的義理,在一切菩薩當中智慧第一。」這一段就是說明,喜根比丘如何如實巧度的例子。

  接下來,願受無量諸佛世界。是說發願自己的佛國土具有無量佛世界的優點。這就要問各位有沒有發願說,將來我作佛的時候,我的佛世界要怎麼樣、怎麼樣,有沒有想過?有沒有先設計好?這邊講的是這些菩薩,看到諸佛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莊嚴清淨,於是就發了種種的願望。他參考嘛,不同的佛淨土是什麼樣的內容,就發願將來作佛的時候,我的世界也要像這個樣子。如果我們覺得活得好苦喔,就可以發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,我的淨土裡面沒有任何的苦,甚至連三惡道的名字都沒有。也可以發願說我的淨土是用七寶來莊嚴的,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有清淨的光明,當然就不用太陽和月亮的光了。也可以發願說,我的淨土裡面的一切眾生都行十善,而且有大智慧,你需要什麼,動個念頭就有了。譬如現在很冷很冷,我只要想一件大棉衣,它馬上就穿在身上了,好好喔,不用努力去賺錢,還要去買。看你要什麼名牌,LV的,一動念就來了。晚上要睡覺,你如果想現在有蠶絲被多好,馬上蠶絲被就蓋在你身上了。你想要吃什麼也行,動個念頭就來了,不用煮半天。或者是你想喝什麼涼水,天氣好熱想喝一個什麼涼水,也立刻現在你的面前,什麼都可以。也可以希望你的淨土都是菩薩,聽不到聲聞、辟支佛的名字,每一位菩薩都跟佛一樣,有卅二相的相好莊嚴,光明澈照,每一位眾生都是修行甚深微妙的佛法,每個人都有大神通(神足通),隨時可以遊行到十方去教化一切眾生,這樣也不錯。這些菩薩就是參考了無量的佛世界,種種的莊嚴清淨之後,才開始發願的。

  可是有一個問題,菩薩歷劫以來都在修清淨行嘛,自然能得清淨的果報,又何必要發願呢?還是有些人不知道為什麼要發願的理由,發願真的有這麼重要嗎?你修清淨行的果報就一定是清淨的國土嘛,幹嘛要發願?就好像你種稻就一定會得稻子,你不用發願說,我要得到稻子。所以,有必要要發願嗎?沒有發願的情況就好像,你把黃金熔化了之後,不知道要做什麼東西?也好像你駕一輛車,可是不知道要往那裡去?這個金匠師和駕車的人就好比願力,有了願力就有目標,這時金匠師就知道要將黃金打成戒指、項鍊、手鐲、還是什麼?這個叫金匠師,專門去鑄造的,經過他的手之後,你就有種種的那個駕車的人也知道這輛車要駕到那裡去。所以發願很重要,從現在開始,我們就好好的迴向發願,把你所累積的功德也好,善業也好,全部迴向無上菩提,把你的淨土都設計好了就迴向,發願我將來作佛的時候,我的佛世界要怎麼樣、怎麼樣……,藥師佛有十二願嘛,阿彌陀佛比較多,四十八願,看你要不要超過祂,來個五十願,這個就是說明發願的重要。而且你常常迴向發願的話,你的善業功德會增長得更快,因為你經常憶念嘛,它就會隨著你的思心所不斷不斷地增長廣大,因此你的功德、善業也會隨著不斷不斷地增長廣大,這也是為什麼要發願的另外一個原因。

  念無量佛土。諸佛三昧,常現在前。這個是說這些菩薩憶念無量的佛國土,經常安住在諸佛三昧境界當中。就是憶佛、念佛,現前、將來一定能夠作佛。菩薩為什麼要經常憶念佛呢?因為他知道無量的功德智慧都是從佛那邊來的,所以要經常憶念佛的恩德,菩薩經常憶念佛,佛就經常能夠現前,所以就能夠經常的安住在諸佛三昧當中。

  能請無量諸佛。這個「請」,就是勸請的意思,能夠勸請無量的諸佛,做什麼呢?常轉法輪、久住世間。菩薩經常都在勸請,所以有佛初成道的時候,菩薩一定是晝三時、夜三時都合掌說:「十方佛土中的無量諸佛,初成道時,我某甲(我自己的名字),請為眾生轉法輪。」在佛涅槃的時候,菩薩也是晝三時、夜三時都合掌說:「十方佛土中的無量諸佛,我某甲請令久住世間無數劫,來度脫利益一切眾生。」都是這樣勸請。所以菩薩每一天早中晚要做的功課有三個,第一個是懺悔業障,第二個是隨喜功德,第三個就是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。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能夠得無量功德,很快成就佛果,因此菩薩每天做的基本功課就是這三個,當然你也可以做其他的再加進來,但是這三個是每天一定要做的,因為它可以很快的累積功德,所以現在講的這個勸請就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可是有人會問:諸佛成佛本來就要度眾生,你請不請祂也都應該要說法,不是嗎?為什麼一定要請呢?首先回答說,勸請的人會有很大的功德,為什麼?因為你的請法,佛才說法,佛說法能利益無量的眾生,因此你就有無量的功德,所以首先不管其他的原因,請法的人就是功德很大,所以我們要多多的請法。還有什麼原因呢?因為有的佛在成佛時,如果沒有人請祂轉法輪,祂就入涅槃,而不說法,像法華經中的多寶如來就是這樣子,因為沒有眾生勸請,祂就入涅槃不說法。還有須扇多佛,因為弟子的修行還沒有成就,於是祂也捨命入涅槃。釋迦牟尼佛也是啊,祂成道之後,也是菩薩來請,大梵天王來請,帝釋天來請,還有諸天都來請,請佛不要入涅槃,要為眾生轉法輪,釋迦牟尼佛才道鹿野苑初轉法輪,所以一般都是要勸請之後才說。當然,還有其他的理由,如果沒有勸請就說的話,外道就會說:道的本體本來就是這樣,何必說呢?多說就是多事。因為你不說,一切法它的道體也是這樣,你說不說它都是這樣,你何必說?說你多說就是多事,會這樣子來批評你。還有,他也會說:你不是說你知道諸法實相嗎?知道諸法實相的人就不應該貪圖壽命,為什麼想久住世間,而不是早入涅槃?所以就一定要有人來勸請,佛才能久住世間。外道自己貪著法,不管有沒有人請法,都會主動說,如果佛也是,沒有人請就說的話,人們也會批評:沒有人請就自己說,那一定是很執著法囉,所以一定要有人請才說。而且佛出生在人間,就要順應世間法,世間法就是有請才說,不然外道又會譏笑,沒有請也說,所以也要恆順世間。但是最重要、最重要還有一個理由,就是外道他們供奉的是什麼?大梵天王,現在大梵天王也來請佛說法,那些外道看了,是不是心很容易就被降伏?因為他們供奉的大梵天王也來請佛說法,佛是多麼的了不起啊,所以就一定要有人請,佛才說法,也一定要有人勸請,佛才久住世間,它的原因是這樣。

  接下來,能斷種種見、纏及諸煩惱這是說明這些大菩薩能夠以種種方便自我斷除、也能夠以善巧方便使眾生斷除一切的煩惱,這些見、纏、煩惱,都是煩惱的內容,只是把它再細分。見的話,是指一切錯誤偏邪的知見,包括了外道所謂的六十二見。這個纏,一般說有十種纏,為什麼叫做纏呢?就是這一切煩惱就好像打結一樣,盤繞在我們的心中。為什麼叫煩惱呢?因為它能夠使我們的心頭感到煩躁而引起苦惱,所以叫做煩惱。不論如何解釋,這邊主要是說明菩薩不但自己可以斷除種種煩惱,也可以幫助一切的眾生斷除種種的煩惱。

  遊戲出生百千三昧出生百千三昧,是說這些菩薩能夠出生百千三昧。他為什麼能夠出生百千三昧呢?因為他的定力很高,有了定力,就能開發清淨的智慧,有了清淨的智慧,就有無量的善巧方便,有了無量的善巧方便,就能夠出生百千種三昧,這就是為什麼能夠出生百千種三昧的原因。那麼,菩薩為什麼要成就這麼多種三昧呢?那跟眾生有關。因為眾生有無量,每個人的心念不同,而且有利根、鈍根的差別,加上每個人的煩惱也不一樣,有的厚、有的薄,因此菩薩才要出生百千種三昧來斷除一切眾生的煩惱。就好像你如果要救濟貧苦,必須要先準備財物;如果要治病的話,必須先準備好藥材。同樣的,菩薩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,就必須要先出生百千種三昧。可是它為什麼用遊戲來形容呢?那是根據世間人遊戲的心情,我們在遊戲時的心情怎麼樣?很歡喜、很自在。只是世間人的遊戲有貪愛在裡面,菩薩的遊戲是沒有貪愛在裡面,它只是形容,用世間人能夠了解的那種心態,一種遊戲的心態,非常歡喜而且自在地出入這百千種三昧之中。

  諸菩薩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成就以上就是菩薩們所成就的功德,其實要稱讚這些菩薩的功德,無量億劫也說不完,所以只能說諸菩薩成就如此多的無量功德。

  有那些菩薩作為代表呢?這裡是以二十二位菩薩作代表,但它代表的是無量無邊的大菩薩。

  其名曰:颰陀婆羅菩薩這位是善守菩薩,為什麼把善首菩薩放在第一位呢?這是因為佛現在在王舍城說般若波羅蜜,而善守菩薩是王舍城在家菩薩當中最大的,地位最高的。而且善守菩薩也有無量的功德,我們在般舟三昧經當中就可以看到,佛就曾經在他面前現身,然後讚歎他的功德,這就是為什麼要推他為上首菩薩的原因。

  接下來,刺那那伽羅菩薩這個翻成寶積菩薩),導師菩薩,那羅達菩薩,星得菩薩,水天菩薩,主天菩薩,大意菩薩,益意菩薩,增意菩薩,不虛見菩薩,善進菩薩,勢勝菩薩,常勤菩薩,不捨精進菩薩,日藏菩薩,不缺意菩薩,觀世音菩薩,文殊尸利菩薩,執寶印菩薩,常舉手菩薩,彌勒菩薩。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,皆是補處紹尊位者善守菩薩,再加上其他的十五位,一共十六位菩薩,是居家菩薩的代表,說居家菩薩,就是代表一切的在家菩薩。水天、文殊尸利跟彌勒菩薩,是一切出家菩薩的代表。觀世音菩薩等三位是他方世界來的菩薩,所以就代表他方世界的菩薩。因此這廿二位菩薩,就代表無量無邊的菩薩。

  這裡說這二十二位都是補處菩薩,是不是很奇怪?我們只知道彌勒菩薩是補處菩薩,為什麼現在多出來這麼多?其實沒錯。彌勒菩薩是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,但法界中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,所以這二十二位菩薩是十方佛土當中的補位菩薩,都是要繼承佛位的,因為有無量無邊的世界,因此就會有很多的補處菩薩。

  我們講到這裡,六成就介紹完了。從下一堂開始,我們將要介紹佛是如何放光,然後開始說法。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  願以此功德,普及於一切,我等與眾生,皆共成佛道。

 

top03.gif